等待处理…

他决定把所剩不多的生命无保留地献给自己珍爱的文学她竭尽全力支持他,不惜一切代价和死神争夺他更多的人们呼吁要尽快挽救他,而这一切,都必须争分夺秒

抢在死神之前

2023年10月07日

□文/赵君玲

1998年7月28日,张文章校完了他的作品第一部的最后一个字,高度集中的精神彻底松驰下来,他想站起来舒展一下酸麻的胳膊,一阵天旋地转,胸口剧烈地疼痛起来,他又昏迷了,被送进了医院。

患病以来,张文章已是第九次住院。这位在80年代曾以“敬远”笔名在《人民文学》、《当代青年》、《文学青年》及《延河》、《长安》等杂志发表优秀诗作而引起陕西诗界注目的人物,此时住院诊断为:“风心病全心衰Ⅲ°、二尖瓣双损、左肺水平裂纹、淤血性肝硬化。”

急救后清醒的张文章,第一句话就是:“我的书稿送去了吧?”

妻子侯宝琴握住他的手,隐去眼中浓浓的愁云,竭力平静地望着他的双眼,告诉他,“书稿已经送到了陈忠实老师手上了,他说要亲自送出版社。”

张文章想对妻子做出轻松的笑容,一阵剧咳他又痛苦地按住了胸口。

妻子扶他靠在被褥上,待他急促的喘息慢慢平静下来,不由自主地别过脸,接着便是止不住的泪水。

五年了,难道丈夫真的就到期了吗?

无情“判决”

1992年秋天,作为时装界的奇才张文章被西安一位朋友拉去为自己的“时装展示会”救急。为了抢时间,从布置台景,选择音乐带,为时装系列拟名,直到模特出台的造型动作设计都靠他一个人完成。过度的劳累,诱发了他的风湿性心脏病,当摄像机对着朋友容光焕发的脸庞时,他一个人却在卫生间里大口地吐血……

妻子又急切地陪他上医院。检查后,医生拿着X光片把她叫到外面,再进来时她的眼角有隐隐的泪痕。她想对他强装出笑容,却又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张文章明白了,他坦然地请求医生:“请把实情告诉我,这样我就可以安排以后的事了。”

“我相信你的心理承受力,”医生不得不这样对他说,“从医学上讲,这种病还有五年时间,——当然——也可能有奇迹出现。”

当时的张文章已是左心衰Ⅱ°,并且有心房纤颤和联合瓣膜损伤。

张文章没再说什么,他看看八岁的儿子和温柔、善良的妻子,目光坚定起来。而妻咬紧了下唇,她在心里说:无论如何,我都要治好他的病。

八年苦斗

70年代末,张文章同本单位职工,一位文静内秀、善良率直的姑娘侯宝琴相爱了。婚后的张文章在爱妻的支持下加快了文学创作的脚步。

1985年11月,他参加了陕西省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回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他对妻说“我想深入到社会上去,从社会实践上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加深生活意识,提高思想境界,好写大作品。”妻子相信他,同意了。

鉴于从小就具有的绘画、雕塑基础,他先后从事过室内装璜、平面设计、服装设计及时装表演等。有了感触就记下来,积累了大量素材。而且,他把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优秀。

从事室内装璜,他运用自己的美学修养,把客户的房间装修得雅致大方,好友们纷纷请他装璜,而自己的家,除了书,还是书,十几年仍是水泥地板、白灰墙。夫妇俩戏称自己是“精神贵族”。

出自乐于助人,他把研究的成果专利无偿转让给一位个体户朋友,朋友因此发了财。

在服装设计及时装表演上,张文章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当初他从平面设计转向服装行业时,人们都不相信他,因为“一个玩笔杆子的大男人,裁裁剪剪能做的来吗?”妻子支持他,因为她相信他的美学基础和艺术天赋。没钱买布料,妻子从娘家借了5000元陪他上街看衣料,设计的成品打入市场后,接到大批的活儿,是妻子缝纫到深夜。张文章真的是干什么成什么,1992年,当他以更强大的实力投入到时装表演上后,他一手培养的学生常红穿着他亲自设计的服装获得1992年在北京大剧院举行的中华广告模特大赛十二佳丽第六名。张文章虽然只是幕后英雄,但他的才气却在陕西时装界流传开来。

他却怎么也想不到,1992年,就在他大展才华为社会创造美的价值的时候,病魔死死地缠住了他,阻碍了他前进的路。

《情深未了》

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最有价值的事。

1993年冬天,张文章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他冷静地对所剩下的时间作了如下安排:(一)创办一个时装设计公司;(二)写一部长篇小说;(三)出一本诗集。

1994年,还能正常活动的张文章,同几位时装界的朋友联合筹办时装设计公司,这是他生病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他们有现成的自己设计的服装,有丰富全面的设计资料,有独到的设计经验;有方方面面的信息界的朋友,还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模特队伍。

遗憾的是,由于日益恶化的健康状况等多种原因,破碎了创办公司的希望,于是,他回到了咸阳,开始了和生命赛跑的第二项工程——小说创作。

1995年,他开始构思他的小说。日渐衰弱的心脏使他连正常的行走都很困难。他干脆闭门不出,坐在他的斗室里研究思考。

真该感谢五彩缤纷的生活,真该感谢他的八年社会磨炼。他尚未铺开稿纸,那些活生生的故事便滚涌而来。经过认真的琢磨,他选取了感受最美好也最深刻的时装表演故事。书名都想好了——《情深未了》,真应了“未成曲调先有情”那句话。

当他开始动笔时,抬头正迎上妻子心疼的目光。

“你为什么还要累自己?”

“这是我的生命,有限的时间只能做最有价值的事。”

“现在不同,你的病……”

“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抢在死神之前。”

夫妻俩谁也没再说一个字。妻深深地注视了一眼丈夫伏案写作的身影,将一盘洗净的苹果放在案头,便轻轻的带上门,走出屋去。

1995年3月至6月,张文章一气呵成写完作品的第一部,长达36万字;

1996年完成第二、三部的草稿,均达30多万字;1997年,新的认识使他对第一部又做了“大手术”。

在小说创作的同时,每当为书中人物安排情感活动或戏剧冲突时,每当美丽的诗句在自己的头脑闪现时,张文章就停下手中的书稿,把诗句记录在旁边的纸张上。这些诗句反过来又激发他的小说创作。

当三部书稿全部完成后,他的诗也结集出版了,张文章给他的诗集起了一个很悠闲的名字——《雨后看云》。

而这几年创作不时地被病魔打断,他几乎每夜工作到两点。过度的劳累,他大口的咯血,连续两次住院。1996年第二第三部的创作更为紧张,病魔也更为疯狂,结果这一年住了三次院。1997年重写第一部时,为了不使体力消耗太大,他才放慢了速度,每天工作五个小时,日渐衰弱的他,在结稿后又住进了医院。

就这样,张文章痴恋着文学女神,搏击着凶恶的病魔。

妻心如玉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当他和宝琴的一点可怜的积蓄为了那执著的追求而耗尽之时,不久,宝琴又下岗了。宝琴,他的爱妻,不得不四处打工,到处借贷,来偿付他的医药费。那个中的滋味,是几天几夜也道不完的。

张文章也很难过,他不愿妻子遭受太多的压力和委屈,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张文章还能干些什么呢。

他知道自己对家、对妻子欠的太多,在—次住院的时候,他辛酸地对候宝琴说:“我写书还有个目的,就是挣了稿费留给你和孩子”。侯宝琴这回放声地哭了。

她是最懂得张文章的人,1997年的张文建章,在一家印刷厂结集出版他的诗集《雨后看云》,然而他连住院费都交不起,更不用说1万多元的印刷费了。印刷厂印了书却不让拉出来。张文章叹了口气“唉,算了,书不要了”。

妻子却转身出去找人借钱了,她明白,这本诗集倾注了丈夫的心血,拥有了它,丈夫也许能多活几年。钱借到了,书拉出来了,张文章摩挲着书页,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有一家医院告诉这对夫妻,有一种“二尖瓣狭窄气囊扩充”手术对张文章的病可能有效果,但手术费需要4万元。

到哪儿去弄这笔巨款呢?

侯宝琴又得出去借钱了,为丈夫付住院费时,她借遍了亲戚、朋友、熟人的钱,如今,这一大笔手术费,旧债未还,新帐怎么开口!她硬着头皮敲开了一家朋友的门,没等她开口,人家就说了:“你手头最近怎么样,上次借的钱能还吧?”侯宝琴红了脸,她又打通了另外一家的电话,跟别人一提借钱的事,人家说:“现在家里正装修房子,没钱。”一次次的求助,一次次的回绝,侯宝琴看着一边咳嗽、一边写作的丈夫,急得五内俱焚,她知道,这不能怪朋友们无情,实在是大家都要过自己的日子,这笔钱又不是小数目,万一张文章有了不测,他们指望谁来还这笔帐呢?

真的就无路了吗?不,一定得想个办法。侯宝琴找妇联,找下岗工人劳动服务中心,找民政局、信访办,这些单位的同志都很同情她,却不能解决4万元这笔为数不小的手术费,情急之下,侯宝琴向市上领导求助,她甚至找过市委书记,她边哭边诉地讲了自己家庭的遭遇,末了,她对领导说:“您能听完我说的话,我就很感激了。”然后就含着泪向领导鞠了一躬,跑出办公室。市上领导终于对此事关注起来,指示市文联为挽救人才尽力协助解决这个家庭的困难。

惜爱是金张文章把生命投入写作的事迹,文友们知道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白鹿原》作者、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副主席赵熙专程到咸阳来看望他。

看着骨瘦如柴的张文章和案头上厚厚的书稿,陈忠实红了眼圈,走出屋,点燃一支烟,蹲在了地上。

陈忠实当即拿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代表省作协捐赠给张文章,看过他的书稿后表示亲自替他联系出版单位。

西安—位笔名白雪的作家听到张文章的故事感慨万千,因不知张文章的地址便请省作协替她转交张文章200元。

咸阳轻工业学院有位房老师自己体弱多病,家境不宽,却拿出200元捐赠给张文章,并带领学生为其募捐。

《咸阳报》和咸阳广播电台、咸阳市秦都区《秦都文明报》对张文章的事迹做了报道,一个“挽救张文章”的活动在咸阳尤其是各个学院开展起来。

省作协捐献1000元之后,市作协捐献700元,陕西师范大学、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咸阳轻工业学院的学生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拿出钱捐献共计1600元,其他社会捐助600元。

所有捐献的钱,虽然还远远不能解决张文章的手术费,却让他感受到每一颗心的温暖和真诚。

生命之歌

又一次出院之后,张文章正在认真地修改他的第二、第三部书稿,他的第一部书稿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免费承接出版,副社长陈华昌亲自审稿,陈忠实为书作序。

张文章神往地说:“如果钱能筹够,手术确实能延长我的生命,我就可以干好更多的事情,写出更好的作品,而我的妻子也不用再受苦了。”

我们真切地祝愿这位不屈的斗士,能尽快走出绝境,继续谱写美好的生命之歌。

上篇:没有了
下篇:神秘的“死亡魔窟”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9/18/252348.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