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逐步到位,“爱厂如家”又被许多职工“寻找”了回来。
以前,“爱厂如家”的口号被冷落,原因大抵有二。一是厂无“家”味。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两手抓”,但一些企业领导关心的往往唯有生产。工人上班除了劳动就是劳动,职工的文化需求,必要的集体活动,思想上的相互沟通,一概被视为多余。其实,算起来工人一天的“睁眼”时间绝大部分还是在工厂这个大家园中度过的,工厂理应是职工家庭的延伸。一个企业如果没了“家”味,工人还会像创业时那样埋头苦干吗?长此以往,“爱厂如家”受到冷落便成为自然。二是“家长”理亏。前几年由于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上的漏洞,一些企业的领导不是千方百计地扭亏增盈,发展企业,多为职工群众谋福利,而是视工厂为己有,自视为“家长”。把工厂当成其胡作非为、巧取豪夺的乐园,结果“家长”吃肉,腰缠万贯,“子女”喝粥,生活拮据。面对这样的企业领导,职工群众当然不可能做到“爱厂如家”。不跟着“败”家就算不错了。一些企业家破人散便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爱厂如家”的口号之所以“潮起”,企业改制应该说是其最主要的动因。首先,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改造,职工成为股东,利润可以分红。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主人地位,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等等,必然会大大增强。其次,那些下过岗的无“家”可归的职工一旦重新回到或找到新“家”后。对“家”更加珍惜,对“爱厂如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