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鹤臣
家庭餐桌上的变化反映出经济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带动与之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我们权且称这种经济叫餐桌经济。
在广大农村脱贫致富及城乡居民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的进程中,人们的膳食结构已经或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动,整个餐桌经济进入了调整期。
无论所属企业厂矿职工还是一般市民家庭,以前人们一般不重早餐,不吃或随便吃一点什么。以后则开始重视早餐,但为节约,就在自己家里弄,稀饭、自制馒头、面条、泡菜等等;现在则大多改为到街上去买,其内容也有变化,除粥、面、粉外,增加了鸡蛋、蛋糕、豆奶或牛奶、油条、肉饼……总之,花样多,质量高。从消费价值看,90年代前平均每个职工上午餐消费约0.5—1元,90年代后平均每个职工早餐消费达1元一1.5元,现在已上升到2元以上。一般居民则由90年代前的0.2—0.5元上升到现在的1元左右。
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之后,人们更加珍惜时间,居民主食大多直接购买成品和半成品,如今主食成品加工企业和商店遍布街头。据悉,我国工业每年使用面粉逐年增加,面包的产量今后将年年增长,方便面则成了我国发展最快的食品。副食品中,“净菜”的市场空间日益增长。一项调查表明,为了省下做饭的时间,73%的居民都曾食用过方便面,其中约20%的人每月食用10包以上。54%的家庭经常食用速冻饺子、速冻汤圆、速冻包子、速冻馄饨等速冻食品。这使大批做速冻生意的工商企业及食品半成品企业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膳食的合理搭配营养的科学性,讲究减少菜的数量,增加菜的品种。据城调队的调查表明,被调查者有51%的人注意摄取各种营养的均衡性,有82%的人注意多吃蔬菜、水果,有34%的人注意不过多地摄取糖分、脂肪类等,有47%的人尽量食用天然食品。
从事食品研究的专家则认为,我国人民餐桌上的消费刚刚跨越温饱线,食物消费基本属于“高谷物膳食”类型,总体营养水平还比较低。按照营养、卫生、科学、合理的食品消费原则,中国人的“餐桌经济”还将有许多调整结构的文章可做。面对餐桌经济的调整,政府、厂家、商家该做好哪些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