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彤
高考曾被含辛茹苦的学子们称为“黑色七月”,然而对年仅18岁的袁萍来说,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今年,陕飞公司第一中学袁萍同学以874分总成绩摘取汉中市理工类高考第一名,此成绩在全省也是名列前茅。她已被清华大学国际金融系录取,
袁萍,1980年6月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父母亲都是68届知青。上小学时,她聪明好学,尤以数学见长。1991年,上五年级时,她参加了全国首届祖冲之杯竞赛,得了铜牌。可就是这枚首次参加竞赛拿到的铜牌,为她以后的学习增添了无限的动力。上了初中,她学习更加努力,各门功课齐头并进,共获得了6个地市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993年还被评为陕飞一中“十佳少年”称号。初中毕业了,她从高年级的学生处借来高中课本进行预习,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袁萍一头扎进课本里,有时竟连饭都顾不上吃。高中的三年是袁萍大发展,大进步的三年,她共获得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陕西赛区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
袁萍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一是她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抓住精力充沛的白天进行学习。她有一个习惯,晚上10点钟准时休息,早晨起床也较晚,以保持充足的睡眠。她把精力调整到最佳状态,白天一般不休息,该玩时痛痛快快地“潇洒玩一回”,学习时抛开一切私心杂念认真学习。她说,课堂45分钟在一天的学习中十分重要,除对课本上新知识进一步理解外,还可以听到和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尤其是对解决疑难问题有极大的好处。二是她学习认真,心理素质较好。刚上高一,随着课程加重,知识的不断加深及题型的变化,她还有点不适应。但她有一个特点,上课发言踊跃,而且好问,有些问题让老师费些心思才能解答。她还善于横向、纵向比较学习。不管是课本上的例题,还是学习资料中的例题,她都是先做一遍,再与答案进行比较,看自己的做法与答案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以求多角度,多方位掌握知识。三是她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她认为参加学科竞赛,对自己提高很大,可以学到多种解题技巧及综合题型的解法,同时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压力和学习动力。有一次要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了,陕飞一中有几个人参加,但复习资料只有一本,可惜她借阅的时间只有13个半天,既要尽量多掌握书中所讲述的知识,又要照顾到其他同学,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真正含义。四是她有一种不断进取、永不服输的性格。在学习上,如果有人在她前边,她就以此为目标,刻苦学习。从上初中起,她抱着每次考试都要获得第一名作为奋斗目标。上了高中,她一直是班级第一名。在高二时,她参加了第14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赛区选拔赛,初赛成绩不太理想,由于复赛是按成绩分考场的,她在第9考场,这样一算自己最好成绩却在第240名,而本次竞赛只选拔前60名参加最后的决赛。当时她压力非常大,曾一度失去了信心,在教师及父母亲的耐心帮助下,她变压力为动力,最终以陕西赛区第二名的成绩参加了全国联赛。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培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袁萍不但学习好,思想也比较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平时喜欢打乒乓球、排球,歌也唱得不错。有时遇上好的电影、电视连续剧,她也照看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