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兰 刘滨
典籍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记录了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是凝结在知识理性和道理性基础上的认识和探索思想和感情,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是联系及融合知识与价值的一个创造性的生命体。
目前,提倡弘扬传统文化,既是继承历史的事业,又是而向未来事业,只有通过优秀典籍的学习,才能把人类几千年创造的文明继承下来。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很明显,孔子的儒学思想把丰富的人文活动构筑在一个具有道德理性与知识理性的社会基础上,但又不限其中,为联系及融合知识与价值,为补充我国发市场经济而又缺乏法律传统不足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建立现代的、民族的价值体系的源泉。那么,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怎样借鉴吸收中华民的优良品质和优秀传统呢?
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通过读书学习的“修身”精神。
优秀的古籍经典十分重视人的自身修养(亦即德),中国历代思想家都道德教育与修身养性、气质看得十分重要,《论语》第一章指出:“吾日三省吾身”这一修身警语,实际上提倡人们进行自我审视和道德修炼。是一种意识,一种做人的自律,这对人们品德修养的完善有着重要意义。
优秀古籍经典,呼呼具有优良整体素质的人才。《易?大传》里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就要求人们不断奋斗,努力进取。
有百折不挠的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创新,换句话说,改革创新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例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楚变法,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秦,自商鞅变法,秦始强,才会有秦始皇收缴六国典籍,仿周朝守藏室聚书于咸阳宫中,为秦王朝统一天下作了历史铺垫;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使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以后隋唐统一准备了条件;近代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在政治上抨击了腐朽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经济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思想上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发挥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对培养和激励当代人们百折不挠,不怕挫折的改革创新精神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可见,古籍经典在传统文化道德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人类知识和宝库,谁掌握了它,就会获得无穷智慧和力量。世界纪录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