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竞相降价,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价格大战。宁让利润不让市场、亏本大甩卖成了大街小巷中一种独特的风景线。大幅降价的结果是:企业亏损增多,行业效益下降,一些企业被迫关闭,众多工人下岗失业,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稳定受到一系列影响。
为此,国内各生产行业纷纷行动,制订行业最低限价,协调销售统一行动,维护企业正常利润。近日国家经贸委又下发了《关于部分工业产品实行行业自律价的意见》,借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然而,在“自律价”出台以后,各个企业是否能够真正自律?一降再降的价格是否能够回升?这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现实中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价格大战的硝烟继续弥漫。
首先,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限产保价。长期以来,由于地方利益趋动,在一些产品早已在市场饱和的时候,各种小企业、小项目拔地而起。一时间各种VCD、洗衣粉、农用车、微波炉一齐涌向市场,又很快由生产过剩转变为价格大战。有的企业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不惜一再压价,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这些已受国家明令关闭的劣质企业却在有的地方受到层层保护。
其次,现实中也确实存在低质低价的市场。低价产品之所以能赢得市场,一方面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的需求法则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还在于多数消费者对一些产品的内在功能和质量缺乏了解,在产品的质量检测和评价方法上也不具有专业水平,当名称相同、式样相同、价格不同的商品摆在面前时,消费者自然选择了价格较低者。另外,我国多数中低收入的城乡居民目前仍然是以价格高低作为选择商品的主要标准。
再次,压产限价不适合有些企业。由于经济结构失衡,国内很多产品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他们遇到的不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是加速资金周转、挽救企业自身的问题。为此,哪怕利润再少,甚至无利可图,他们也得实行降价销售。
由此看来,行业限价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事实上,今日许多产品的价格大战,其根源还在于当初不计风险地一哄而上,它是对我国多年来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报复性反应。价格大战实际上也体现了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法则。只有通过充分的产品竞争、管理竞争、价格竞争,才能有效地淘汰一批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管理差的企业,使全社会的生产经营水平更上一层楼。因此,目前实行“自律价”只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短期行为。要想减少市场上的无序竞争,还需要多方治理。主要方面有:
一、加快改革开放,逐步废除旧体制,让企业尽快摆脱行政归属,明确产权,让投资者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投资方向,使经营者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才能杜绝大面积的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
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让产品上水平上档次,创造名牌,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这样,生产企业才能摆脱低水平上的价格大战,以优质优价占领市场。
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农村市场,搞活城乡商品流通,推行城市住房商品化,注意培育不同层次的消费热点。随着消费需求的升温,价格下跌的局面将会逐步改善。
四、培育更为成熟和理智的消费市场。包括向消费者提供各类产品的质量标准,传播商品生产和使用信息,使消费者更新消费观念,提高购物水平,不再单纯地以价格作为选购商品的标准。(徐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