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伟瀛
(一)
一部名著,其书名若由著名书法家书写,更能增加名著的魅力。建国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其书名就是由沈尹默先生题写的。沈先生写的“红楼梦”3字深得广大读者的喜爱,以至于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片头名字也采用这3个字。可是该社1982年新版《红楼梦》的书名题字,发生了变化。撇下沈尹默的题字,换上了不知是何人所写的三个楷书字。在书的前言中没有说明是何人所写,在版权页和封底上也没标明。由于1982年版是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第一次整理本,很多《红楼梦》的爱好者都购买了此书,故第一次印刷了43.5万册。人们对书名题字纷纷猜测,若说是名家所书吧,此3字属业余水平,若不是名家吧,出版社何以用这3个字当作书名?这次印本无论是封面设计,还是书名题字,都令人败兴。第二年,再度印刷,也许出版社意识到题字不妥,于是封面题字又换了上沈伊默先生所书的书名。
几年后,偶然翻阅影印庚辰本,见其第五回回目中“饮仙醪曲红楼梦”中“红楼梦”三字与1982年印本书名很相似。于是找出1982年版印本相对照,果然是套用庚辰本回目上的“红楼梦”三字。出版社的编辑原意系想存庚辰本抄手字体的原貌,给人以历史感。可那个抄手的书法只是业余水平,与曹雪芹的手书无涉,好心干了一件拙事。书的封面题字,要体现艺术美,人们并非要看抄手也就是200年前的那个古人的字体。《红楼梦》印本中出现了书名题字一段小插曲,当记上一笔,目前新出的程甲本《红楼梦》的书名采用了启功先生的手书,与沈尹默手书相映成趣。
(二)
蒲松龄一生未能蟾宫折桂,72岁那年才获得个岁贡生。岁贡生绝不是官衔,只是在秀才中选出,列入今天名日“人才库”的国子监,备个虚名而已。蒲松龄4个儿子,3个中秀才,可无人中举。他一生困于场屋,教书谋生,没有闲钱出版《聊斋志异》。书成后,只在亲友间传抄,如今传世的“铸雪斋抄本”就是几个抄本中的一种。蒲松龄有一孙子叫蒲立德,也只考了个秀才,一生没当上官。只是他继承了祖父的遗风,有诗文传世,后来与祖父一道被记进了县志。蒲立德一心想印行其《聊斋志异》可怜无钱,无法实施。他曾寄希望于大户朱家,希望得到资助能够印刷。为此,他写了《书聊斋志异朱刻卷后》一文。谁料朱家变卦,刻书希望落空。后来,他又把书稿呈送县令,希望公家能出钱刻版,遭到退稿。再后来,又申报到省里,出版之事被省官拖黄了。这样,蒲立德带着遗憾,于乾隆15年(1750年)离开人间。再过16年后,才有书商以青柯亭本印行,距蒲松龄逝世,50年时间过去了。
《聊斋志异》的手稿,现在只存半部。那半部哪里去了?蒲松龄死后,遗物归其中一支。收藏手稿这一支的后人,闯关东,落户在吉林省西丰县。据说土改时,有一土改干部爱读《聊斋》,张口向蒲家后人借。因涉及到划成份等重大问题,哪敢不借,于是先借走半部,归还后,又借走另半部。之后,借书人离去,半部手稿不知去向。人间就只存半部《聊斋》手稿,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