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4年,近1000名热血儿女积极响应国家冶金部的号召,从全国四面八方聚集在古陈仓道上,为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迅速崛起一座名扬海内外的“中国钛城”即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他们昼夜鏖战,风餐露宿,无私地奉献着宝贵的青春年华……
时至今日,“中国钛城”这些创业者大多已是青丝变白发。回首往事,他们感慨到:当时,建设工地上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可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大伙却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说句实在话,其实这些都无所谓,大伙唯一的“心愿”是在休息时能看上一场电影或一本书一张报纸,充实一下精神生活。
承担“钛城”基建工作的中国九冶公司领导得知他们的“心愿”后,二话没说,就用自己单位的电影机隔一段时间,在建设工地上放映一场电影为他们解解“馋”。后来,厂里买回了一台小老式手提放映机为职工家属演电影。但由于是露天放映,且次数太少,内容单调,仍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宝鸡有色金属加工厂买回了时至今日仍不落后的大型电影放映机,钛城儿女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从那时起,他们不仅每周能看上两三场电影,而且颜色由“黑白”变为“彩色”,内容也丰富多了,的的确确是上了个档次!美中不足的是,仍然是露天放映,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看电影的浓厚兴致。听说第二天要演电影,他们除奔走相告外,提前搬来小木凳占个地方。没有占下地方的就爬上楼顶或在自家窗口看。电影开始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飘着鹅毛大雪,每场从头看到尾,情景特别感人。
为了彻底改变职工家属看电影环境差的境况,逐渐发展强大起来的“中国钛城”,专门投资了200多万元,于1984年在“钛城”的母亲河——清水河边建起了一座设施齐全、近2000个座位的俱乐部。从此,钛城人不再为看电影受那份“洋罪”了!每年,厂里除在俱乐部里上演30~100多场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电影外,逢年过节还要举办几台大型文艺晚会,钛城人演钛城人看,其乐融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1985年,厂里又专门买回了五台20英寸的彩电,在家属区建起了五个电视放映棚,为丰富职工家属的业余文化生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到90年代初,电视机刚刚在“钛城”基本得到普及。还没等看上几年,又开始了更新换代,大屏幕高清晰度彩电和各式各样的影碟机迅速进入家庭。而且电视收视频道由原来的几个猛增到现在的20多个,影碟机由原来的一碟变为现在的三碟。说句心里话,的确是今非昔比!(李军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