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日
二十一世纪中国年轻一代的就业将面临一场重大挑战,闻所未闻的新职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他们眼前。对于未来的前途,文凭已不再是青年人通向锦绣前程的唯一“护照”,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将变得至关重要:灵活、热诚、善于交际和具有集体工作的精神。
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主要去向
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高度发达,并为社会提供了为数可观的就业机会。以法国为例,1992年该国第三产业吸纳了全国65%的劳动力。专家预言,到2010年它将达到80%。毫无疑问,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第三产业,将会使更多的年轻人在商业、保险、金融、交通、保健、教育、休闲和个人服务等行业找到自己的前程。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工矿企业不再需要员工。高速列车、宇宙航空还是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但心须是杰出的专业人员。愿意在这些岗位上大显身手的年轻人必须怀有从事工业生产的理想,自小就要接受工业生产的熏陶。
复合型人才将成为主流要求
明天的工作中技术含量和效率要求会明显提高,就业竞争会更加剧烈。因此在劳务市场里激烈的角逐中,能叩开劳务市场大门的求职青年必将是熟练掌握二门以上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预言家断言,未来决定市场命运的不再是生产,而是商品的流通。由此可见,仅仅懂得机械而不了解市场营销的专家和工程师在未来必将遭到“下岗”的命运。
对于其他事业也将一样。在多媒体电脑行业中,既懂得信息化,又懂得美术图案设计的年轻人将成为各大公司最抢手的人才;而希望谋求项目主管的年轻人必须是技术设计师,同时还需懂得管理,还得有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的销售才能。
既会动脑又会动手
明天的专业人才不仅要对某项学科有较深研究,同时还须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上岗的专业技术人才中不仅要对理论精通,而在装配流水线上他们的熟练操作能力并不亚于学徒出身的工人;身居要职的官员干起勤杂之类的工作也要毫不逊色。这意味着,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后应该努力攻读尽可能高的文凭,同时也要做好准备去干那些不需要“五级结业证书”的粗活。
大学文凭不再是唯一依据
二十一世纪的就业岗位更倾向职业技能的要求。文凭在今天的劳务市场中对一个人的命运还起着重要作用。1992年没有文凭的年轻人至今还在失业大军中愁眉苦脸;他们的失业率为那些有证书的年轻人的3倍。
明天,单靠文凭寻找工作已远远不够了。
由于持大学文凭的人数日益增多,雇方在招聘时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将注重应聘青年的个人能力,一些跨国公司和大中型财团选择人才的标准将趋于合理和科学,人才的取舍将根据有关权威机关对一个年轻人实际能力的认定:批判精神、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善于交际的能力、接受有关经济与文化教育的程度及自信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