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报路歌

2023年10月10日

(散文)张教述

在陕南的秦巴山区,有一些祖祖辈辈从事背篓(竹篾编织、背在背上的筐)载物,做长、短途运输的山民,人们称他们为“背二哥”。“背二哥”常年来往于山涧、密林、悬崖、峡谷之间,为了避免路途“马失前蹄”,活跃跋涉中的劳作,这个行当又诞生了“报路歌”。

“背二哥”们一般都是身强力壮,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或中年人。在每次的长途运输之前,他们自愿结合成少则3——4人,多则8—10人的队伍,然后,选出一位声音宏亮反映敏捷,经验丰富的人充当“背头”,走在运输队伍的前面。行进中,到了山道崎岖险狭处,当后边的人被前行者所负货物挡住了视线时,“背头”则在前面边走边瞅,向后边报告路障和险情,后边的人也及时回应。这一问一答,天长日久便形成了有板有眼,有规律的“报路歌”既统一了步调,保证了安全,还调节了劳动的情绪。

“报路歌”有韵无调,自由吟唱,顺口溜出,即兴调整,十分的风趣,诙谐、幽默。比如:走到了险窄之处,前报:“脚踏边边道,”后应“身子往里靠!”到拐弯时,前报:“路遇铁拐李,”后应:“脚稳心莫急!”路见一条蛇,前报:“路边有条绳!”后答:“绕过弯弯行!”有时看到一堆粪便,前边喊一声:“路心一朵花!”后面即答:“咱们不采(踩)它!”倘若遇到一位中年妇女,“背二哥”们更是来了兴致,前报:“前头开了一朵花,”后答:“伸手摘了它(她)!”前报:“走着看清它,”后面齐声回应:“原来是娃儿她妈!”……这些对答,简洁明了,形式活泼而俏皮,既锻炼了心智,也传递了信息,体现了“背二哥”们相互关照的情谊,也道出了他们不畏险阻,热爱生活的美好心声。

清代和民国时期,“背二哥”们负着桐油,生漆、背着木耳、丝麻等山货下湖广,走四川,到省城,然后再背回食盐、洋油、洋碱,终年穿越于丛山峻岭之中。正是那些惊得雀儿乱飞,唱得山谷共鸣的“报路歌”,给他们减少了路途的寂寞,退去无尽的疲惫和劳顿,“报路歌”成为“背二哥”精神和劳动生活的一部分,因而久行不衰,代代相传。

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山间公路多修通了,人们再也难觅“背二哥”的身影了。而“报路歌”做为一种民俗艺术表现形式,却被珍藏和保存下来。

上篇:邻居
下篇:塞外驼铃入梦来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19981105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05/28743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