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屈小平 胡增欣
位于陕西蒲城境内的唐睿宗桥陵的石刻作品气势磅礴,蔚为壮观,是盛唐石刻艺术的代表。近年来,中外专家、学者及游人在对桥陵的深层研究中发现唐桥陵的石刻中有着诸多难解之谜。
谜一:奇特的鸵鸟眼睛。在桥陵南门神道东西两侧,排列着雄伟的石刻群。其中有一对石鸵鸟,相向而立,刻于高、宽约二米的石屏上,系高肉浮雕艺术。近看整个鸵鸟石雕,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然而站在一侧鸵鸟跟前看对面的鸵鸟,就会发现唯有鸵鸟眼睛呈白色,乒乓球大小,异常分明,而其它部位却形象模糊。尤其是从西边远望东边的鸵鸟,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而走近再看,鸵鸟的眼睛与身体各部位同为一块石料,并无任何特别之处。那么,古人究竟是运用怎样的雕刻手法,创造出这样的奇观呢?
谜二:击敲石马传钟声。在桥陵陵区,有五对石马(现存9匹),其中东边第一匹和西边第三匹击敲拍打时会听到一种钟鸣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能发出钟声的石料并不少见。然而奇怪的是不论你在石马哪个部位拍击,钟鸣声都聚集在马嘴处,细听时你会感觉到马的身体似乎是空的。然而从有关桥陵的资料以及现存的石刻来看,桥陵石刻皆是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绝无空心的雕刻。而且据资料介绍,桥陵石刻石料取材于富平县境内的将军山和万斛山,石料采用“沿路打井,泼水结冰,旱船托运”的办法,运到桥陵后细细雕刻而成。那么,来自于同一地方的石料击敲后发出不同的声响,这是雕刻之谜呢,还是石料之谜?
谜三:绵绒绒的鸵鸟颈。桥陵石刻高大精美,富于写实性,其手法细腻逼真。尤其是石鸵鸟的雕刻更是如此,细观石鸵鸟的雕刻,脖子下的绒毛竟也刻得清清楚楚,丝丝分明,如此细微的雕刻手法已属罕见,而更令人称奇的是,用手摸脖子下的这些羽毛,竟有一种绵绒绒的感觉。一尊历经了千年的石刻作品,竟有如此效果,这怕是鬼斧神工而为吧。
谜四:同一獬豸(xiezhi)头,远观近看竟不同。獬豸又叫独角兽,是在唐十八陵中桥陵所独有的一种异兽雕塑,在桥陵石刻中东西两边各有一尊,它身高约三米,体形硕大,近看石獬豸,怒目露齿,面容凶恶,而从对面远看,竟发现石獬豸似一位慈祥老人,顶换发鬓,低眉含笑。这种视觉效果,如同今天的三维立体画一般。据史书介绍,獬豸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似牛非牛的独角异兽,具有判断是非曲直的本领,专门抵触奸佞恶人,它对恶人怒目吼叫,对好人安顺温和。而桥陵的石獬豸近视远观的效果恰好是獬豸对待善恶的态度,这不能不令人称奇。那么,唐代工匠创造的这种类似于三维立体画效果的手法是怎样完成的呢,这有待于专家学者的探讨。
谜五:美女石雕意何为?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桥陵石刻中,有十尊美女石雕像,皆为手托盘状。当地称为“十美女进膳”。在唐十八座陵墓中的石刻,有美女石像的唯桥陵一处。据史书记载,唐十八陵墓的存局大致相似,陵前石刻设置也基本相同,但在桥陵前却唯有美女石像。这又是为什么?
人们期盼着桥陵石刻之谜底早点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