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直挂云帆济沧海

——写在第五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成功举办之际

2023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郝振宇

1998年11月5日至9日,无疑是杨凌今年最红火的日子。由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等单位及省政府等共同主办,杨凌示范区管委会承办的第五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竟吸引了国内外50万人次的参加。

刹那间,这个静寂的小镇热闹异常。在秋日平和的阳光下,从中央要员到种田纳粮的农民们不约而同的奔向这里。

据省府官员在会后提供的数据表明,此次盛会促成技术及产品交易293项,总金额15.9亿元,其中签订正式合同143份,金额7.53亿元;签订意向合同147份,金额5.33亿元;现场直销产品金额2.93亿元;销售科技书刊2.1万册,总金额11.81万元;拍卖成交3项,总金额1126.5万元。

在当今博览会“泛滥”之时,在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农博会,其影响其地位日益凸现出来。

人们注意到此次农博会是在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它对于实施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科教兴陕战略方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业产业化,提高我省农业名特新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快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作用非凡。

与往届相比,此次博览会最大特点在于广大干部、群众、科技人员参与意识增强。作为一个农业及农业科技大省,前几届农博会多是政府动员单位被动参与的“拉郎配”,行政命令痕迹严重。而此次农博会首次出现展位供不应求,参展主体正由各级政府为主向以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为主的方向转化;参展人员也由主要是行政人员转为企事业领导、科技人员及广大农民。开幕当天即取得开门红,成交近4亿元,其后每日也都连奏凯歌。大项目、高科技标志着我省农业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中国农耕始祖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杨凌设立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区无疑是陕西乃至全中国的一件大事。与近20年前就设立的第一个工业特区相比虽显姗姗来迟,却也意义非凡。

聚集着西农大、西林等十多个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荟萃农、林、水64个学科4000多名科技人才的杨凌处在世纪之交,面对近13亿人的吃饭问题,其处境非“任重道远”四字不能涵括。

而这些农业科研教学单位除面临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薄弱难题外,最为深层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滞后,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市场意识的淡漠,这些无疑都是前进路上的桎梏。

开在家门口的农博会无疑是推销杨凌的绝好机会,而农博会无疑更是埋头书斋和实验室里的专家们学会走向市场的最好教师。

初上农博会的人会认为农博会太象“会”了。他们所讲的此“会”不乏戏谑之意。然而如果了解杨凌的变迁,则会为她的巨变喝彩。

在示范区成立一年里,这里通讯已直达全国,60米宽的新干道已初见轨迹。此届农博会开幕前,李建国、程安东亲自培土奠基的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工程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正破土兴建。

在担当中国绿色硅谷的行程中,杨凌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但杨凌毕竟已经启程。

上篇:图片新闻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19981111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11/28755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