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连续15年盈利的龙门钢铁总厂,今年上半年亏损2300万,全厂震惊,卧薪尝胆,演出了一部动人心扉的——

堵洞记

2023年10月10日

从1982年起,连续15年年年盈利的陕西龙门钢铁总厂,1998年上半年竟亏损了2300多万。全厂职工震惊,厂长震怒,社会愕然。

“黑洞”是如何形成的?有人说市场疲软,上游产品涨价,基建贷款包袱重。可龙钢领导说,近几年来,市场一直这样,上游产品哪年没涨价,为什么前几年不亏,今年却形成窟窿。问题还是在企业自己身上,不能拿外部原因遮自己的丑,用客观因素掩饰主观原因。

厂领导认真研究后派出两批人马,一路到邯钢、唐山的国丰、安阳钢铁公司、舞钢学习真经;一路到陕西特困企业调查,了解与见识特困企业职工的生活现状,企业陷困的主要原因与教训。让大家明白,企业兴衰,事关每个职工的生存、命运,关系到每个人的饭碗。

很快,全厂职工动了起来,大家纷纷找问题,揭矛盾,提建议。一段时间,每天晚上厂长李天锡家里门庭若市,找他反映问题的接踵而至。

一位50出头的老工人对李天锡说:“过去我们的焦炭因质量好畅销省内外,可不知啥时购进的十几万吨原煤叫人没法生产,吨焦成本增加近50块,生产的焦用户有异议,产品积压,仅这一项,影响效益400多万元。”

一名仓库保管员悄悄说:“我弄不明白,有些备品备件,仓库里明明有七八套,可有关方面还要安排重新采购。”

一位退休老工人对厂长说:“依我看,凡进厂的东西都是宝,人家附近一个农民,给拖拉机后边弄上几块磁铁,在咱厂路上转一圈,每天弄十几元。”

问题,一桩桩一件件摆了出来。厂领导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为什么这么多的问题,我们的领导没有意识到呢?我们强调学邯钢是怎么学的呢?看来,企业亏损,不是亏在市场上,而是亏在企业管理上,亏在领导的责任心上,要扭亏,要堵住“黑洞”,必须转变领导自以为是的观念,转变旧的领导机制、扎扎实实,卧薪尝胆。不如此,亏损难补回,还会捅更大的窟窿。

很快,扭亏补洞的决策出台了。领导是关键,厂里重新制定了干部廉洁自律的十几条规定,并设立监督部门进行监督。厂里各领导在抓好本职工作外,每个人分抓几个单位,实行包干,全厂一改过去考核产量、质量转为以考核成本为主,完成成本指标及其它指标,工资奖金照发,完不成,只发生活费。分管厂领导也是这样。

焦炭生产是影响效益的主要矛盾。厂里召开焦化专题会议。一方面制定原煤从采购,进厂检验。过磅、入库、使用等一系列严密制度,对各采煤点逐一考查,筛选,确定重点用户,对运输的车辆逐一检验,加强监督,杜绝劣质煤进厂,防止有人弄虚作假。一方面对原已购进的10万吨煤委托有关方面重新洗选,加工使用。同时,新上设备,生产成本较低的捣故焦。几项措施下来,可增收1000万元。

西安轧钢分厂基建多年,只差2000多万即可投产,龙钢的钢坯卖给外地,附加值低,影响大块效益。厂里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于9月25日开始投产,钢材一吨较钢坯增值300元,目前月产量按5000吨计,到年底可增收400多万元。

紧接着,厂里动员一切力量,清点大小仓库,回收各类旧备品备件、废钢钢渣及散落各处的废旧物资,集中堆放,组织设立机构,厂长兼主任,对各类物品进行分选。可用的重新登记入库,可卖的向外出卖。到目前,清理出各类废钢1万多吨,价值1000万元。回收的炼钢含铁物及库存瓦斯灰中提炼的8000吨精矿价值200多万元,钢铁废渣5万吨,价值200万元。全厂历年积压的设备、阀门、备件、电器、仪表价值200多万元。过去厂里排放的废水经化验,含铁量在20%左右,厂里利用上级拨款搞环境工程,投资100万,建成两处废水处理池,年可回收精矿4000吨,价值100万元。这一系列工作的进行,不但强化了管理,挖出了资金,美化了环境,而且搞清了家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本考核。

在此同时,厂里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将食堂、医院、运输公司,销售公司等九个单位实行剥离,自谋生路,有的每年上交厂一定利润。机关实行减员、费用承包,超额自负,大幅度降低了管理费用。

经过几番努力,龙钢又呈现出腾跃的势头。厂长李天锡悄悄告诉记者:“看这势头,年前扭亏没有问题,今年,龙钢还要争当陕西冶金企业盈利前几名。”

中国冶金报记者 刘纪生 张苓23

编后

读过这篇通讯,先是心沉,后是兴奋。心沉的是,这么一个颇有知名度、效益多年看好的企业,眨眼间亏损了2300多万;兴奋的是,龙门钢铁厂的职工有颗主人翁的热心,厂领导班子是精明强干的。从这里,使我们看到了“龙钢”的希望。我们相信,“龙钢”的干群会上下一心,狠抓措施的落实的。祝愿“龙钢”之花,闪耀在黄河之畔。

我省各类企业普遍效益不好,这既有客观上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除过个别“穷庙富和尚”的贪班子挖空了企业外,应当说绝大多数企业是机制问题,是精神状态问题。一些企业经营管理者,不从自身查找原因,而是怨“政策不对”、“市场不顺”、“产品不新”、“班子不整”、“职工不干”,就是不说自己不行。必须指出的是,面对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一些企业的厂长、经理,也有“彼此彼此”的思想,并不以亏为愧,以穷为耻,甚至怨天尤人。这种精神状态能带领职工创新业、度难关吗?!

路在脚下,事在人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不是官话、套话、废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哲理。

上篇:没有了
下篇:认真组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活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17/28766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