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建材生产企业出现竞相降价的问题,建材工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已敏感地意识到其对行业发展将产生不良后果,而国家将建材产品价格放开了,怎么管?他们与物价部门商谈,得到的回答是:几十年来物价部门都是管乱涨价,还没有管过降价的问题。的确,我国实行了几十年计划经济,许多物资在改革开放后才转化为商品。连日常生活用品都需要凭票定量供应的短缺经济造成了卖方市场。近年来,商品丰富,市场繁荣。洗衣机降价、彩电降价、汽车降价……对此,老百姓欢迎,这该管吗?
据有关部门对601种商品测算,今年上半年供求平稳的商品466种,占有量74.2%,供过于求的商品占25.8%。这是我国历史上在统计范围内的商品短缺首次消失。专家下了判断:我国已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但是许多生产厂家与商家在1996年即受到了买方市场的挑战,一轮又一轮波及众多行业的降价,似乎成为各家应战的首要武器。在买方市场到来时,对广大消费者而言,是不是商品价格越低越好?中国有句老话:物极必反。购买商品人们都喜欢物美价廉。但生产者和经销商都是以营利为目的,靠获利生存的。如果商品价格低于成本,谁也无法常做亏本的买卖,只能暗中降低质量。某些生产厂家和商家一时大做亏本买卖的目的,是要挤垮竞争对手,最后垄断市场,垄断价格,价格还是要提上去的。所以,从长远看低价倾销对消费者有害无益。
低价倾销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我们首先看看平板玻璃行业,1996年,我国平板玻璃供大于求,全行业出现净亏损。由于大牌企业“宁让利润不让市场”,不惜成本低价倾销,1997年行业亏损10亿元。今年以来玻璃行业产销率居高不下,库存几乎是零,但出厂价格跌至50元/重量箱以下(1995年是200元/重量箱)。今年上市公司中期年报,玻璃板块中洛阳玻璃每股亏损0.127元,耀华玻璃每股盈利0.02元,福耀玻璃每股盈利0.008元……
乡镇企业见无利可图即关停并转,合资企业撑不住就撤退,剩下拼杀的劲旅就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但是中国的市场广大,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背后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很难通过价格竞争优胜劣汰,因此,重复建设造成产业结构推移、生产供过于求的现状仍然难以改变。目前,卷入价格大战的农用车、家电、化工、医药等行业,无一不是行业平均利润下降,亏损严重,有的企业陷入无钱发工资和购买原材料的困境,国家税收大大减少,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陕西玻璃纤维总厂的贾韵梅厂长忧虑地说:企业把流动资金吃光,也就该破产了。 (胡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