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鹏
(一)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建立,军工企业普遍陷入困难境地。然而,同处逆境之中的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却再度崛起,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驶入了大跨度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减亏达2490万元;1997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扭亏为盈,实现利润300多万元,一举成为全国电子军工企业的龙头;1998年,生产科研再呈上升势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75亿元,上半年顺利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全年任务完成胜利在握,且顺利拿到了2000年以前的产品订单,每年的销售收入将稳定在2亿元以上。
黄河机器制造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代志军对未来满怀信心,他说:由于企业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的逐步见效,企业的发展后劲已明显显现出来,明年有望再实现2.5亿元的销售收入,从而使企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逐渐变为现实。
这绝不是代志军夸下的一句“海口”。
虽然“黄河”刚从长达数年的亏损中走出时间不长,虽然军工企业外部环境的改观还有一个过程。但职工们太了解他们的厂长了。代志军这位进厂后从最基层干起,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黄河人,他的人生早已与黄河的事业融为一体了。他的处事风格,就象他敦实的外表一样,让人信赖,给人以信心。职工们知道,他们的领头人绝非夸夸其谈之辈,他是那种能扑下身子,在危难之时和职工同甘共苦,领着大家向前奔的实干家。
职工们更了解企业在军工方面的优势。既使在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的谷底状态,黄河厂最终还是保全了一支能打硬仗,敢于拼搏,默默奉献的军工队伍。只是,和其他军工企业相比,“黄河”的军工之路显得艰难、奇特,处处充满诱惑。
(二)
应该说,军品生产造就了黄河厂;黄河厂也因生产军品,曾经声名远播,创下辉煌。
这家1958年建成投产的军工企业,在以后的20年间一直从事军品的研制、生产。先后研制生产了40余种、数以千计的大型军用电子装备,使子弟兵有了“顺风耳”和“千里眼”。工厂生产的“红旗二号”产品,曾经打下了美制U—2高空侦察飞机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得到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通报嘉奖;工厂生产的炮瞄雷达产品,曾经达到了年产180部的历史纪录,装备部队以后,屡立战功。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刘少奇、李先念等先后来厂视察。工厂因而享有国家“金豆子”之美誉;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工厂正在试制的产品受到严峻考验,全厂干部职工迎难而上,以满腔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的英雄气慨,走自力更生之路,成功地生产出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炮瞄雷达产品,为装备部队,扬我军威立下了汗马功劳。即使在“文革”动乱时期,黄河人也排除了各种干扰,投身于军品的科研生产之中。
成绩是骄人的。但成绩也只说明了过去曾经拥有的辉煌。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黄河厂和许多军工企业一样,军品任务锐减,被推上了一条“保军转民”之路。令黄河人欣慰和自豪的是,当许多军工企业为开发民品煞费脑筋,屡试屡败之际,黄河人选对了民品开发项目——电视机;当许多企业为产品没有知名度,缺少市场而一筹莫展之际,黄河人却以大气魄、大手笔,通过媒体成功地实施了名牌战略。一时间,黄河牌彩电在全国一炮打响,大江南北声誉鹊起,成为凭票购买的紧俏商品。
市场存在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黄河人领略了黄河彩电红红火火带给人的快慰后,也深刻体会了民品市场的那种“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无情。由于内外部众多因素的影响,黄河彩电在竞争中逐步陷入了困难境地。
黄河的又一次辉煌过去了。
1992年以后的几年,企业的厄运接踵而来。
在民品亏损的大背景下,1994年,企业的军品生产经营呈现加速下滑态势;1995年,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别是军品科研和生产到了有史以来最艰难的阶段。军品中的主要产品之一某制导雷达,按国家计划要求,1995年批量生产交付部队使用,但1995年还未研制成功,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严厉批评,并要终止计划转交别的单位研制生产。由于部队坚信黄河厂的技术和生产实力,据理力争,上级主管部门才同意延期一年时间作为最后期限,也是最后一次警告。
此时的黄河厂外部环境趋紧,内部负担沉重,队伍思想不稳,经营管理混乱,企业如果不能快速止滑,遏制亏损,实现扭亏增盈,那么发展下去,只有死路一条。1996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和长河集团公司的关心支持下,老企业顺应形势,军、民品分立经营。
以代志军为首的一班人,受命于危难之时,他们凭着多年从事军品生产的经验,以一股超人的胆识,带领着黄河的军工战士开始了艰难的二次创业。
(三)
分立经营对黄河厂而言绝对具有划时代意义,它理顺了企业的体制,减少了企业军民品生产相互影响及外部干扰,使企业轻装上阵,一心一意生产。
这时黄河厂可谓百废待兴。工厂由于一度军工生产落入低谷,与军方的联系也逐渐减少。而此时的军品生产已和计划经济时代的军品生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军工电子行业正在向高技术方向转化,国家对军工企业大幅度削减,只保留30%作为定点企业予以扶持。为了争取定点,众多科研院所和大型军工企业,都瞄准了这一机遇,争立项,赛水平,比速度。军方订货也是货比三家,黄河厂的每项产品都面临同类产品的挑战。所以,军品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并不亚于民品市场,只是由于保密的原因而鲜为人知罢了。
新班子上任后,代志军厂长、李福康总工程师等多次赴京,走访国家有关部委,相互沟通,建立信任。军方对军、民品分立经营的举措非常赞赏,对黄河机器制造厂重新寄予了厚望,并从多方面对工厂的军品生产给予支持。
新班子这时也审时度势,认识到要使黄河这样的企业走出困境,头等大事是振奋精神,增强干部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为此,他们提出以生产科研为中心,从思想教育人手,打一场扭亏增盈的攻坚战。
于是,工厂开始了卧薪偿胆,开始了韬光仰晦,苦练内功,开始了一场扎扎实实的改革。
工厂根据设备老化、加工手段落后难以适应高、新技术生产的需要这一实际,加大了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一场更深入、更持久的“软件”工程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讲形势、摆危机,从认识上扭亏。在1996年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代志军厂长神色凝重地全面分析了黄河厂面临的经济形势,然后说出了那警示性话语:“黄河成在九六,败也在九六”。会后,全厂立即掀起了讲形势、摆危机的热潮。负责研制某制导雷达的科技人员首先提出了“红旗不倒,成在九六”的豪迈口号,立即在全厂引起了共鸣。工厂抓住这个时机,又在全厂深入开展了一场国防意识教育,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理论,谈改革,从观念上扭亏。工厂要求干部和职工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工厂发展变化出发,展开大学习大讨论。黄河人切身体会到,军品生产也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老观念也要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必须摈除,人人须自强自力,树立起强烈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忆厂史、讲奉献,从行动上扭亏。工厂通过回顾黄河厂军工发展的光辉历史,激发广大职工尤其是科技人员的大干热情和积极性。全厂职工纷纷写出了决心书和保证书,一场“为国防保黄河”的大干热潮兴起,持久不衰。
这些卓有成效的举措,凝聚了人心,使广大职工能安于清贫,固守着“黄河军工”这方“乐土”,从而使军品生产这个“堡垒”更加坚固,有力地抵御住了外部的种种诱惑。
企业要能在正轨上运行,靠得是制度建设;产品要能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靠得是质量。厂里坚持依法治厂,强化制度建设。对于产品质量,黄河人孜孜以求。工厂将抓质量作为企业再创业的第一工程,通过各种活动使“质量第一”观念深入人心。
深受军方好评的便是黄河厂军品的售后服务了。工厂每年都要派出技术服务小队,奔赴各个基地,为部队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持,检修工厂装备部队的产品,同时,手把手地耐心传授技术,并对部队学员进行技术培训和高新技术知识传授。这对注重实战和应急维修的部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部队给工厂写来许多感谢信,从而提高了企业在军方的影响力。
重病还须猛药治。这一系列标本兼治的“猛药”,激活了“黄河”业已麻痹的神经。黄河厂复苏了,黄河人振作起来了,一个生机勃发的新“黄河”诞生了。
(四)
军工科研生产,是一项鲜为人知的艰苦事业。茫茫戈壁,风餐露宿;林海雪原,爬冰走雪,是黄河人军工生活中的常事。厂领导率先垂范,与职工一起在大漠中,雪原上做试验,攻难关。代志军厂长一年有一多半的时间在基层与广大职工一起奋战,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多小时;李福康总工程师,这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军工电子研究方面的功臣和权威,虽然如今年近六旬、体弱多病,但他仍一身作则,带领试验队在荒漠戈壁上做新产品试验,为此曾累得咳血。
厂级领导带头创业,厂中层干部也不示弱,他们半年时间没有休过星期天,纷纷深入一线现场解决问题,党群部门干部则挽起袖子在职工加班时帮灶做饭,搭建在调试场旁临时灶房的袅袅炊烟感染着每一个人,职工们感觉到,黄河厂的这一届干部是全心全意地为职工服务,为企业前途操劳费心的好领头人。
全厂职工的干劲更足了。
雷达研究所,黄河军工的主战场之一。1996年,他们承担的科研任务是历年来最多的,而设计师们在企业的危难时刻爆发出来的工作热情也是空前的。他们为了完成某项重点科研项目产品的装配、调试任务,通宵达旦工作,用了10多天时间奇迹般地完成了通常需要半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在那几十天里,从所领导到设计师,全部紧急行动起来,研究所的灯光彻夜通明,虽然还是寒风刺骨的三月,可走进他们的工作现场,让人感到这里早已是“春江水暖”了。
在攻克某制导雷达产品天线打火难关时,正赶上厂休日,一个电话,一张留言条,便召来了所有在家休假的相关人员。大家昼夜奋战,在骄阳下,在蚊虫的攻击下,在那布满波导、仅有零点几毫米的间隙中一丝不苟地查找原因。有时工人师傅为了装御一个小小的螺钉,往往要弯腰弓背倾着全身达半个多小时。天线打火,终于被黄河人的汗水和热血扑灭了。
某制导雷达产品是工厂军品中的重中之重,工厂专门成立了物资供应突击队,组合机柜装调突击队,总装突击队,天线装调突击队和总调突击队等五个专业突击队,以协调各方面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后的每一天中,突击队员们几乎每个人都打破了常规的工作状态。早上他们迎着朝阳踏进厂门,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水也顾不上喝。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时分,这些不知疲倦的人们依然在灯下忙碌着。在任务繁重的关键时候,他们的日程中已无星期天可言,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冲天干劲和忘我工作精神,相互影响着,互相感染着,并以惊人的毅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质量和工作速度。
经过一年的奋战,倾注了黄河人心血的三个新品终于进入了最后实验阶段。成功与否,在此一举。为此厂里又组建了三个实验突击队。制导雷达打靶突击队奔赴靶场做试验,此时,已赶上春节,那里气温在摄氏零下20多度,茫茫戈壁,无后勤保障,买不到蔬菜,住处与靶场相距数十公里,他们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吃两个馒头喝一碗稀饭,就乘车去靶场,一工作就是10多个小时,肚子饿了只有吃干馒头、咸菜、饼干、方便面,直到晚上八九点甚至十一、十二点钟才回到营地吃饭。黄河人的精神感动了靶场官兵,那里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黄河人连轴转,只知干活不吃饭”。通过实验队4个月的努力,打靶圆满成功,受到了中央军委,国防部以及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
第二个突击队是装甲车侦察雷达实验队。他们到黑龙江塔河进行低温实验,茫茫林海雪原气温在零下40多度,由于气候不适应,队员们全部病倒了。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休息,每天在野外工作10多个小时。有的同志脚被冻僵,眼镜被冻在脸上,但谁也不叫苦。中央电视台《军事天地》栏目记者怀着激动的心情采访和报导了他们献身国防事业的感人事迹。
校射侦察雷达产品赴大连进行对海目标侦察。热区适应性等项目的试验,可谓关键性的试验。在这里做试验,那种远离都市,抛家别子的空寂,那简陋至极的生活条件,是现代都市人几乎难以想象的。凌晨三点钟他们迎着寒冷的海风出发了,在空旷的阵地上,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实验队员们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克服天气恶劣,能见度低等不利条件,终于使实验取得优异成绩。
黄河人正是以这种特有的品性和毅力,终于使企业实现了再次腾飞。
但他们并未止步。他们将目光放在了很远很远的未来。工厂的决策者们深知:企业靠产品,产品靠开发,开发靠人才。目前,他们在努力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同时,下力气开发新产品。在确保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完成的情况下,根据部队装备要求,大搞老产品的改进、改造,延长老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时,工厂主动出击,根据国内外军事装备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自加压力,自筹资金,研制开发新一代军事电子装备,拓展着军事装备新领域。
为了给科研生产创造良好环境,工厂决策者们经过研究,今年年初加大力度推出了以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激发科研人员创造性为目的的一揽子新政策、新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新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技术改造的积极性。
许多原来要用一、二年时间完成的科研项目现在半年或几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了,为工厂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黄河厂的实力经过“地下”长时间的积聚、酝酿,终于喷薄而出,使企业在技术和产品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主导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同时在原有的产品序列中又开拓出新的领域,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黄河”的明天,将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