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地区,一提起实业家刘富民一腔热情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事迹,不少人都竖起大拇指:“富民是咱农民的贴心人啊!”
刘富民1964年出生于泾阳县太平乡一教师家庭。从童年到初中毕业,贫脊的农村生活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要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尽责出力的远大理想。
1993年,他毅然丢掉“铁饭碗”,自己下海办实体。他知道,修路是老百姓致富的根本,凭着对建材市场摸爬滚打积累出的经验,他承包了西(安)三(原)公路建设中部分工程的建筑材料。不到两月,净赚28万元。商场初露锋芒,他又投资搞农产品加工和运输,决心再大干一场。由于经验欠缺,生意屡屡受挫,最后赔得只剩下了一辆摩托车。
然而,处于人生低谷的刘富民并未向命运屈服,他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1994年初,他了解到,当地农业发展资金短缺,全省只有潼关等少数地方有基金会,其它大部分地区是空白。办基金会,无疑是支持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大好事。他四处奔走,八方活动,先后在泾阳县、三原县、高陵县筹备兴办基金会,但因多种原因均未谈成。他继续努力。终于被慧眼识珠的泾阳县团委发现,于是他们共同创办了泾阳县青年实业促进会。此后,他听说全县乡级基金会只剩下太平乡一个空白点,便又多方争取,成立起太平乡基金会。做为以股份制为特点的农村基金会,他充分发挥了企业经营效率高的特点,在支持农业发展上倾其全力。泾阳县云阳镇以大棚菜闻名全国,但该镇南丁村却因缺资金难以建棚,群众致富无路。村干部向县团委求援。刘富民听完团县委李平书记的情况介绍后,慨然允诺:“行,只要是农民群众致富的事,需多少钱我给多少,不赚钱也干!”他很快一次性贷给14.3万元,帮助40多户群众建起蔬菜大棚。一年后这个村人均纯收入由500元增加为22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兴农乡位于泾阳与淳化两县交界的深山,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难。当听说有些村民想养奶牛摆脱贫困后,刘富民又带着工作人员,送资金上门,使一批贫困户迅速摘掉了穷帽子。
情注富民梦,悠悠爱国情。刘富民几年来在农业生产方面共计投放资金700多万元,修路、打井、种植样样来。他的成绩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多次荣获县、市先进称号,被评为咸阳市青年星火带头人。
本报通讯员冯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