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这一家农民为刘少奇铸铜像

2023年10月10日

□文图/张大奎

握过手后,牛志远坐在家中的小院里,双手不停地对搓起来。看着这位质朴的农村老汉,笔者感动地问道:“牛大伯,你多大岁数了?”老汉抬手挠了挠花白短发,吭哧了半天,终于说明白了笔者的问话:

牛志远,男,汉族,58岁,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十里铺单庄村农民。

就是他,为刘少奇铸造了一尊高2.37米,重1.7吨的铜坐像。

全家人举手表决:通过

小麦归仓了,麦秸也垛了起来。1997年6月28日下午,牛志远老汉特意上街割了2斤内,交待老伴晚饭做丰盛些。

吃罢晚饭,望着74岁的老母亲,牛志远说:“妈,您晚会儿睡,我有个事想说说。”

“啥事你就说吧,我老眼昏花的,懂个啥?”牛母说道,就要去铺在院里的凉席上睡觉。

“妈,今晚说的事有点特别,你还是参加吧。”

牛志远劝留老母,回头又对老伴和4个儿子及两个儿媳说:“我有一件事,想征求一下你们的意见。”

与牛志远同岁的老伴是个典型的农村家庭主妇,她不爱管事,也乐意顺从丈夫,听说丈夫今晚有事,她赶紧坐了下来。倒是4个儿子见父亲今晚郑重的样子,有点意外地笑道:“爹啥大不了的事啊?”

“这个事很重要。”牛志远给儿子每人发了一支香烟,看了两个儿媳一眼,说:“抱好孩子,别让他俩乱跑。”

牛志远长长地吐了一口烟,缓缓地说:“我想给刘少奇铸个铜像,你们看行不行?”

“啥呀?”全家人都很吃惊,仿佛听错了似地问道:“为刘少奇铸铜像?”

“对,为刘少奇铸个铜像。”

这次,全家人听清了,无人再说话,场面顿时沉寂了下来。牛志远也不说话,他静静地吸起了烟。

“铸个铜像,那得需多少钱呀?”二媳妇李卫红终于忍不住开了腔。她27岁,1990年县职高毕业,94年和同岁的牛永军结婚后,一直盼望能盖处新屋,好住宽畅点。如今新屋没盖起,公爹又要为刘少奇铸铜像,她首先想到的就是钱。

“全身像,大约二、三万吧。”牛志远说完,又吸起了烟。

二、三万元呀?他爹,咱有那么多钱吗?”老伴一听需这么多钱,也忍不住问道。

“我算过了,咱家里有2万零点,再借一点,就够了。”牛志远说话,又吸起了烟。

“爹,刘少奇和咱不亲不邻的,为啥要给他铸像?”25岁的老三牛军锋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却至今没有定下亲,他听父亲要花完家里的积蓄不说,还要借钱,颇有点不乐意。

“和咱不亲不邻?”牛志远轮番盯着儿子们,不满地说,“你们知道不?没有刘少奇,你爹早死了,哪有咱现在的一大家人?”四个儿子被父亲的话说懵了,他们不解地望着父亲,等待他解释清楚。

牛志远看着老母亲,一字一句地说了起来:“59年大食堂,咱襄城县饿死了很多人。你奶、你爷和你叔我们4人,饿得嘴一张一张的。快要饿死时,刘少奇让咱农村实行了“三自一包”,咱家分了8分预借地,地里种上红薯,红薯大丰收了,填饱了肚子,你爹才逃了个活命。后来,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批判刘少奇搞‘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使他蒙冤屈死开封……”说到最后,牛志远再也说不下去,竟低头落起了泪。

“你爹说的是,要不是刘少奇给咱分那8分地,早没有了咱这一家人。”一直没说话的牛母接过了儿子的话。

“人要有良心才是人哪!为刘少奇铸铜像,是我多年的心愿,你们要是不同意,我自己铸!”牛志远擦把眼泪,抬起头,提高了声音,“现在谁同意谁举手,谁不同意不举手。”

牛志远说完自己先举起了手,28岁的老大牛占锋举起了手,牛母举起了手,老二牛永军举起了手,老四牛冠军举起手,老三牛军锋也举起了手……包括两个不满6岁的孩子,全家11口人都举起了手。

四处奔走铜像设计最终定稿

家庭会议的第二天,牛志远让大儿、三儿、四儿下地忙夏种,留下二儿牛永军,交给他家里仅有的一张刘少奇半身挂像,让他观察、揣摩、打泥型。

1986年春天,已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牛志远要学门手艺。学什么呢?思来想去,他决定拾起已丢了几十年的祖传铜铸工艺。凭着自己幼年的记忆,又经过外出多方拜师,牛志远终于学会了铜铸。学会后,便手把手教大儿子。大儿子学了半年,学不通精细活,恰逢15岁的二儿子初中毕业不愿再上学,牛志远开始转教二儿子。二儿子牛永军很争气,一点就通,牛志远便让永军专打泥型。三儿子、四儿子初中毕业后,牛家父子5人农闲时便开始铸起了铜像。

刚开始,铸观音、铸菩萨。后来,农民们富有了,请牛家父子给死去的老人们铸半身铜头像。每接到活,都由老二永军设计塑泥型。老二塑成泥型后,由老大依泥型浇出分解腊像,再由老三、老四依腊像用石英粉混石膏造出分解的模型,最后父子四人同上阵,铸出分解铜像并合焊在一起。

老二牛永军这次可真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他把自己关在屋里,对着挂在墙上的刘少奇半身像,左看右看,整整看了两天后,找到父亲说:“爹,这泥型我打不出来。”

“为啥?”牛志远很吃惊地问。

“图片资料太少。”

牛志远没再说话,当天领着二儿子永军来到县文化馆,寻找刘少奇的图像,找了一天,仅找到两个半身图片。第二天,牛志远又一个人来到开封刘少奇纪念馆,人们给他找出了报刊上刘少奇的许多图像。牛志远如获至宝,回到家,把刘少奇不同年龄的图像交给了永军。永军仔细看过后,把一张刘少奇跷腿坐在圈椅里微笑的图像交给了父亲说:“爹,就铸这个像吧。”

牛志远看了看,说:“中,就这张吧。”说完,牛志远似忽想起了什么,又说:“铸这个像也中,不过他老人家死得冤,又整天为咱老百姓着想,铸出的像上,要让他老人家面带忧虑的愁容。”

根据父亲的旨意,牛永军比着图片上的刘少奇坐像,开始用特制的黄泥塑起了泥型。

1997年9月底,历时3个月后,牛永军终于设计出了刘少奇铸像泥型。牛志远坐在刘少奇泥塑面前,反复看了整整一天,他说:“永军,既不形象也不神象,重新再塑!”

牛永军又开始了第二次塑泥型。又3个月,至98年春节前,牛永军第二次塑出了泥型。牛志远看了又看,心里仍不满意,但他没有说什么,他知道,二儿子已拿出了全部的看家本领。

正月初六,春节还没过完,牛志远决定到湖南宁乡县刘少奇纪念馆寻找图片资料。

3天后,牛志远来到了座落在宁乡县炭子冲刘少奇故乡的刘少奇纪念馆,馆领导黄柯得知河南这位老农的来意后,热情地款待了他,并给他找出了更为丰富的刘少奇图像资料,同时提出了馆里的3点意见:一、此事馆里报告王光美,并征得同意。二、设计出铸像泥型后,应征得专家认可。三、铸像最好在1998年11月24日刘少奇100周年诞辰前铸成,馆里无条件接收。

刘少奇的侄孙刘正山得知此事后,非常感动,他邀请牛志远到家里作客,并给他讲了爷爷在家乡的许多故事。

牛志远回到河南后,家人倍受鼓舞,4个儿子更是摩拳擦掌,准备加班赶时铸铜像。

但是,牛志远却要求二儿子重新再塑。牛永军委屈地说:“爹,真不行,咱就请专家吧。”

1998年3月1日,牛志远多方打听后,到开封请一民间塑像大师。大师开价很高,6天时间3千元的设计费。牛志远说他是无偿捐款铸像之后,大师仍不肯降价。无奈,牛志远只好3千元请大师在他家塑了6天的泥型。

花了3千元,仍然是形像神不像。没办法,牛志远又于4月初,找到平顶山市文联一位曾在贵州百色纪念馆当过馆长的老同志修改。老同志虽然不要任何费用,但却要求天天车接车送。牛志远家里没有小轿车,只好花钱租了辆车,早接晚送。几天后,花了一千多元的租车费,老同志说修好了,牛志远远看近看,心里仍不满意。

不满意,再请人。牛志远又通过襄城县师范学校一位教师,找到漯河市艺术专业学校的一位美术教师。这位美术教师很敬佩牛老汉,分文不取,自费到牛家修塑了6天泥型。但仍不能达到神象。

此时,已进入了7月份。牛志远很焦急,他发了疯地打听寻找,最后托人找到河南大学的一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讲师。讲师张口开价6千元。牛志远一咬牙,6千就6千吧,只当地里的一季粮食没收成。

讲师还真行,前后两次对泥塑修改了24天,刘少奇泥塑便活了起来。

牛志远很高兴,他认为此次的钱终于没有白花。

向笔者介绍情况时,牛志远不止一次地叹道:“你不知,咱们老百姓,办个事难啊!”

难啊!一位普通的中国农民,为了自费给老一辈革命家铸铜像,到处请人,到处花钱,的确很难!而那些所谓的专家、讲师们,在伸手向牛老汉索要设计费时,却脸不红、心不跳。

铜铸泥型设计好后,牛志远请人全方位拍出了照片,寄给刘少奇纪念馆,征求意见。

1998年9月20日,纪念馆回信表示认可,并让牛志远加紧时间铜铸。

铜像终于铸成

一尊栩栩如生的泥塑摆放在牛家小院后,人们才知道:牛志远要为刘少奇铸铜像了。乡领们纷纷赶到牛家,围在“刘少奇”身边,看了又看,最后,他们异口同声地对牛志远说:“给刘少奇铸像是咱老百姓的共同心愿,老牛,如需要帮工,说一声!”

县乡领导闻讯也分别来到牛志远家,问他需要什么不?

牛志远说他什么也不需要。

其实,牛志远正为资金发愁。找人设计泥塑已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如今再购买原料,只有借钱了。但牛志远不愿说出自己的难处,更不愿伸手向上级政府要钱。他想:说出的话不能兑现,这可不是牛家人的性格。

于是,牛志远又于1998年9月25日晚,再次召开了家庭会议。会上,牛志远说明了向亲戚借2万元、向银行贷款3万元的想法后,全家人表示赞同。牛母看着孙子们说:“钱是什么?钱什么也不是!你爹干这事,是咱老牛家几辈人的骄傲。”几个儿子看着父亲说:“爹,咱砸锅卖铁,也要把老人家的像铸好!”

那一刻,电灯光下的牛志远哭了。他看着儿子们,言语哽咽:“你们能理解爹,爹真高兴啊!”

3天后,5万元借款到位,牛志远让4个儿子分头去襄城县城、平顶山市、许昌市、郑州市购料。

又两天,0.3吨石腊、1吨石英粉、1.5吨石膏、1.7吨黄铜购回了家。

铸造黄铜像开始了。为了赶时间,牛志远带4个儿子,打破了原来父子分工铸像的程序,一同干起来。农家人闲不着,地里有活时,牛志远让老伴带两个媳妇去干,他和儿子们闭门不出,专心铸起铜像……

熔蜡、粘石英粉、铸石膏、熬铜块……有时人手不够,不用牛志远说话,乡亲们自动跑到他家帮忙。

千辛万苦,万苦千辛。1998年11月10日下午,高2.37米、重1.7吨的刘少奇全身坐像终于铸成。看着老人家活生生地坐在院里,牛志远激动得哭了。他拉过4个儿子,一起跪在刘少奇铜像面前说:“老人家,我和孩子不才,请您多原谅铸得不好。”刘少奇没有说话,那双忧郁的眼睛静静地望着远方。

11月13日早上6点,牛志远2千元租用的一辆汽车开到了家门口。乡亲们一起把刘少奇铜像请到汽车上,又盖上了红布。牛志远的4个儿子分列站在铜像两边,护送铜像安全到达湖南。

汽车就要启动了,牛志远点响一挂长长的鞭炮,送老人家上回乡的路。

11月15日早晨,这尊全国独一无二的刘少奇铜像被牛家4个儿子送到湖南省宁乡县花明楼炭子冲刘少奇纪念馆,被安置在纪念馆早已做好的汉白玉底座上。

11月18日,由中央举办的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大型文艺演出在刘少奇故乡举行,牛家的4个儿子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文艺盛会。

上图为牛志远(左)站在铸好的刘少奇铜像旁留影。

上篇:没有了
下篇:《天伦审判》在西安引起轩然大波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1/19981127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1/27/28801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