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岁,个子不高,头上一顶旧红色安全帽,脚下一双旧低腰水鞋,身上溅满了泥浆。在隧道口见到杨正中时,真不敢相信,他就是负责这座中国在建最长的双线铁路隧道,朔黄铁路的控制工程——长梁山隧道施工的最高指挥官。
杨正中这辈子与隧道有不解不缘。工作三十五年,有一半时间是在隧道里度过的,他参建和亲自指挥修建过的隧道数十座:成昆线、大秦线、阳涉线、神朔线……其中花果山隧道施工纪录被载人《中国之最》一书;霍家梁隧道被称为“现场文明的样板,隧道施工的楷模……”如今,他已过了知命之年,霜花染白了发梢,可他依然像当年一样,一身泥,一身水,整日和工人们一起泡在隧道里。
长梁山工地建点正赶在冬季。他带着大家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顶着五、六级狂风昼夜苦干。安活动房,他忘了年老骨头松,和年轻人一起爬上房顶装螺栓,大风跟他开了个小玩笑,差点要了他的老命。三个月的任务40天完成,创造了铁路建设快速建点的奇迹。甲方表扬。他说,咱为的就是早进洞。
4号斜井洞深坡陡,被称为中国斜井之最,1038级台阶,有80层楼那么高,没下去过的人爬一次汗透衣衫,腿痛几天。年轻职工都怕入洞,可他每次都到掌子面,最多时一天跑三趟,累得他顾不上脱衣先睡觉。隧道塌方,他坚守在最危险的掌子面,大家劝他,他说:“我是领导……”长梁山隧道开工三年多,他回家的时间不足一个月。老母病重,他办完住院手续就返回了工地。别看他平时言谈少,可说起隧道来,他嘴里的数据就像蹦出来的,一串连着一串。
同全线各单位相比,桥隧公司施工条件最艰苦,奖金却拿得比别人少。为此,工人有怨言,一些干部也不理解,背地里人们叫他“老抠”。他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抠”出来的钱全部用在了购置施工机械设备上。从霍家梁到长梁山,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不下5000万元,从大型机械到小型机具,活动房屋……当工人们依靠先进的设备创出新的施工纪录,又从进口“抢”回500米任务时,大家都懂了,虽然方丈、和尚们都很穷,可“庙子”却富了。正是靠着杨正中的这种“抠”劲,五处才有实力拿下广州地铁、浙江公路隧道和长梁山隧道工程。
身为隧桥公司经理,杨正中深知打隧道不仅要靠机械,重要的是讲科学。长梁山隧道的地质结构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所罕见,以泥岩、泥岩互层和页岩为主,见风即化,遇水成泥,自稳能力极差,再加上断层密布,涌水相伴,隧道开工不久,坍塌就成了家常便饭。为攻克隧道防坍难关,杨正中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在掌子面反复观察,反复研究和测算,总结出“先探后挖,动态设计,以堵为主,支护到位”和“预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喷锚,紧衬砌,早封闭”等一整套科学的施工方案。
为推广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湿喷新工艺,他又亲自掌喷嘴,手把手地教工人湿喷技术。脸打花了,手蚀烂了,可也带出了一支掌握国内领先技术的施工队伍。出口连续两年无坍塌,连续四个月创百米。最近,公司又创造了月进200米成洞纪录,提前一年实现了出口与5号斜井的贯通。 (张纪平唐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