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凄凄惨惨,惨惨凄凄

——来自离异家庭子女的报告

2023年10月10日

□文/孙玉双

在当代中国,伴随着离婚率的直线上升,一个严肃的社会现象——离异家庭子女问题无情地提交到人们面前并要求做出公正的回答。

“我最恨的人”

这是一堂作文课,作文题是“我最爱的人”。同学中有的写爸爸、妈妈,有的写班主任老师,可一位孩子却把作文题改为“我最恨的人”,他写的是他的爸爸。面对这跑了题的作文,老师第一次不知该如何下评语。

他是个离异子女,父母离婚后,他和父亲一起生活,可父亲从来都不管他,经常和别的女人鬼混,还酗酒成性,越喝越凶,情绪不好时,他自然成了父亲发泄“苦闷”的对象。一次,老师在给其钉扣子时意外发现了他身上的伤,多达十几处。看着孩子因“隐情”被发现而产生的恐惧、呆滞的目光,老师气愤得说不出话来,简直难以相信世界上有如此狠毒的父亲。老师找到孩子的父亲,警告他如果再打孩子,学校就到法院去起诉。可这位父亲居然满口酒气地说:“我没打,那是他自己撞的。”看到父亲那凶神恶煞的面孔,孩子吓得哭了起来,拽着老师的衣角死活不让离开。

学校的“干预”并没能丝毫减轻孩子的痛苦。一次,孩子因时常吃不上饭,拿了父亲衣兜里的钱,被发现后遭致一顿毒打。他怕了,再也不想见到父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当学校师生好不容易在路边找到他时,他蜷伏在墙根下已饿得不成样子。老师把他背回家,给他做了可口的饭菜。夜里十点多,当老师又背着他送其回家时,他怯怯地站在屋前硬是不敢敲门。第二天,老师问他是否爸爸又打他了,他说没有。老师刚走,家里来了个他不认识的“阿姨”,晚上,他是在客厅里的沙发上睡着的。

从此后,这个孩子一遇上没钱交学费或父亲打他,总是径直找老师或校长,每逢这时,他又总是称老师和校长为“老师妈妈”和“校长妈妈”。

“让弟弟有个很好的家”

这是一个年仅14岁的小姑娘在自杀前用稚嫩的笔写下的一封“遗书”:

爸爸您好:当您看到这封信时,我(已)离开了这个世界,爸爸,我的死是自杀,没有人杀我,我死后你们不用伤心,世界上每个角落都多我……爸爸,我死后你要好好和(后)妈生活,不要喝酒,不要和妈妈打架,样(让)弟弟有个很好的家……

她本是个内向但很懂事的女孩。生前在和平区一所小学读书。她刚上小学不久,父母离了婚,她和父亲一起生活,不久,父亲又为她找了个继母。面对生活的变故,她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种别的同龄孩子所不曾经历的痛苦。爸爸对她一直很好,但她却怕继母不高兴,为此,她尽量讨好继母,多干家务活。渐渐地,她在班级里变得更加少言寡语、谨小慎微,做事也缩手缩脚起来,老是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3年后,继母生了个小弟弟,她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不好过。父亲那本属于她的爱,又都给了小弟弟。在学校,同学们更难看到她的笑脸;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成绩下降到班里最后一名。她讨厌老师给她补课,对同学的帮助更是报以漠然的态度。终于有一天,一向老实的她开始了逃学,一逃就是几天。父亲因她在家里和继母闹“别扭”,只好把女儿带到工厂里,一时她成了一个“多余”的人。望着爸爸因为她而日渐痛苦的脸,她绝望了,不止一次在学校里偷偷抹泪……

最终,她又一次旷课了。正当老师和同学四处寻找她时,她爸爸带着一封“遗书”来到了学校,哭着对校长说:“孩子服毒自杀了。谢谢学校这么多年对她的照顾。”然而,世上有哪种爱能代替父母对子女的爱呢?她需要的不正是爸爸妈妈的爱吗?!

一个可怕的比例

在离异家庭子女中,家庭的不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划了一道道深深的伤痕。他们心理变态,无心学习,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北方某工读学校100名12至17岁的学生中,因家庭离异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子女占65%,他们盗窃、抢劫、强奸、轮奸、卖淫无所不为;在南方某工读学校,所有女学生中,80%是因家庭离异而走上邪路的,其中又有80%是性犯罪。从这些真实的统计中,我们到底该悟出些什么呢?

面对这些身心倍受折磨的离异家庭的子女,我们不妨提醒那些凭一时赌气亦或经过慎重考虑而行将分手的父母,重温一下马克思的一则论述、以省自身:“他们抱着幸福主义的观点,他们仅仅想着两个人而忘记了家庭,他们忘记了几乎任何离婚都是家庭的离散,就是从纯粹的法律观点来看,子女的状况也不是由他们随意处理、随心所欲决定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女人也有“陈世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2/19981204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2/04/288197.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