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愔
在云雾缭绕的秦岭山中,近年升起了一颗璀璨的名珠——洛南县景兴金矿,它的领头人,名字叫王景杰,今年44岁,虎背熊腰,不善言谈,但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由于常年奔波于秦岭山中,岁月在他楞角分明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自从他走上工作岗位,就在这秦岭山里,以黑黝黝的石头为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别人的眼里秦岭这不毛之地令人生畏,但在他的眼里,秦岭山里有着挖掘不尽的宝藏:二十年来,他走遍了秦岭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硬是凭着一腔造福家乡的热情,怀着不服人的犟劲,为着能干出一点业绩的创劲,全身心地扑在黄金事业开发上,使一个濒临倒闭的黄金企业起死回生,名噪远近。商洛行署主管工业专员赵乐秦听了王景杰的经验介绍后,称赞道:“景兴金矿是贯彻省委、省政府两个《决定》,效应最明显的一个典型”。这一切,无不渗透着景兴金矿掌舵人——王景杰的心血。
危难之际显身手
景兴金矿的前身是三元金矿。1993年6月,大地到处一片绿色,而这里由于海拔高的原因,咋暖还寒。就在这充满希望的季节,寺耳金矿兼并了三元金矿。当时的三元金矿没有围墙,荒芜丛生,群众在院子里悠哉悠哉的放牛,金矿的状况观者也就略见一般了。
谁来担此重任,使三元金矿走上中兴之路?
这个问题摆在了寺耳金矿党委书记、矿长刘新娃面前。他像过电影似的将总矿的人员反复筛选,最后,他选定了技术科科长王景杰。他看中小伙子干工作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和犟劲。当此决定宣布后,同事和家人都劝王景杰不要去冒那个险,拾掇烂摊子。王景杰辗转难眠。他想自己出身农家,大不了再回去从事祖业,当农民。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而历史却象洛河一样奔腾不息,漫漫长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人的一生不为生己养己的故土做些什么,那还称得上热血男儿。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迎着晨曦,走马上任了。来到三元金矿,情况比他预料的还要糟。企业累计亏损一百多万元,机器锈迹斑斑,有的还被群众偷走,有的被不法分子破坏,根本无法组织生产。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是进,还是退?
开弓没有回头箭,王景杰下定决心,要重整旗鼓,把企业办出个样子来。
缺资少钱仅是个序幕,大戏还在后头。王景杰四处奔走,只要能筹到钱,平常不说的话说了,不求的人求了,不看的脸看了,真诚感动了人们,他如愿以偿地凑够了开足生产的资金。接着,他领着职工清理场房,擦洗机器,上山运矿,准备生产。职工们看到王景杰满身尘土,满脸热汗,打心眼里服了这个看似粗俗的人,认为景杰是个干事的人。原来等待观望的,袖手旁观的、冷朝热讽的都纷纷自觉加班加点干了起来,职工冷了的心,又热起来了。王景杰没有辜负对他寄予厚望的人们,企业运转112天,生产黄金710两,完成产值150万元,实现利税39万元,搁浅的小舟迈出远航的第一步。
寺耳金矿矿长刘新娃欣慰的笑了,他当初选王景杰这个人选到项上了。好几年没发到工资的三元金矿职工如今月月能领到锃新崭亮硬铮铮的钞票,个个喜上眉梢,满脸笑容,他们的心里踏实了。
漫漫自学成才路
出身贫寒的王景杰,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但他自小就养成爱学习、肯钻研的习惯,有一股啥不弄懂、弄通就不罢休的牛劲。改变他人生历程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河南灵宝抢马金矿。王景杰非常珍惜这个难得的工作机会,白天上班尽职尽责,细心观察老工人操作经验和技巧,晚上就自己琢磨不透的事情向老职工请教。不长时间,他就成了一名熟练的操作工。经过一段时间的濡染,王景杰慢慢地喜欢上了矿山工作,他寻思洛南和抢马仅一岭之隔,这边一年产几万两黄金,富裕了周围群众,盖起了数不清的小洋楼。而洛南那边还是一片寂静,自己的父老乡亲还在温饱线上挣扎,想到此,王景杰好不心酸……他暗暗发誓要学下一门真功夫,将来为洛南黄金事业开发献上一份微薄之力。
从此,王景杰像变了个人儿似的,下了班拿着从矿上几位大学生处借来的《矿山地质学》、《找矿地质学》、《矿床学》、《岩石构造学》、《地史矿物学》、《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书,爬在床头上啃了起来,遇到不会的字就查字典,遇到弄不明白的就请教大学生,他一个人还结合书上看的,到山上坑口,井下拣矿石辨认,寻找成矿规律,使书上说的和实际对接上,大伙都在下棋、打扑克、聊天,而他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人。有的劝他,只要把活干好,能挣几个钱就行了,何必和自己过不去。有的直接说,比你能行的人多的是,你逞啥能。王景杰任其他人评说,还是在一片嘲笑和吵闹声中,认准一个理,学知识没错,依旧坚持看他的书,记他的笔记,渐渐地便入门了。一次矿领导在检查坑道时,发现他对岩石错动,矿脉走向有自己的主见,得到了矿领导的赏识。第二年春季,领导把他调到了矿技术组,为他自学提高创造了条件。进了技术组,他更用功了,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技术知识上。他托人借书,看了后,又抄,手抄得握不住笔了,又停下来看。他把工资的大部分都买了书。为这,爱人埋怨他不顾家,还生气地说:“你不要我和娃算了,和书过去。”他借休假之机,专程到西安购买地质学、采矿学方面的学习资料,无论是出差,还是开会,他都带着书,走到哪里,学到哪里。1983年冶金部在三门峡市举办首期黄金地质人员培训班,给他系统学习黄金地质技术知识创造了条件,他边学习,边总结自学经验。通过培训和不懈的自学,加上无数次实际踏堪,王景杰基本明白了秦岭矿体倾斜程度和矿脉地质特征,弄清了秦岭在隆体中岩石的组合与构成。掌握了矿山地质、测量、采矿等有关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他靠自己艰辛的努力,逐渐练就一副绝活,成为黄金地质上的行家里手,受到同行们的青睐,得到提拔重用,成为抢马金矿的地测科长、支部书记、人事科长。
1986年,刚刚起步的洛南黄金开发事业急需懂地质的人才,王景杰放弃了优厚的待遇和舒适的工作条件,来到开始筹建的陈耳金矿,以拳拳之心,回报家乡。1991年,寺耳金矿筹建时,他又来到寺耳金矿,发挥一技之长。
自学的路是漫长的,无止境的。95年王景杰又参加了中央党校企业管理经济大专班的学习,在繁忙工作中,他坚持学完了二十几门课程,以优异成绩光荣毕业。在他自学的路上又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三元金矿在王景杰的领导下,地质控矿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走出了无米下锅的困境,为企业日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累计探矿掘进1.5万米,新增储量800多公斤,其中Q8704脉14坑增加矿量4万多吨;闫家沟“希望探矿工程”投资500万元,探矿穿脉掘进1800多米,初步探出4条脉线,地质储量远景可观,据专家论证,预计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15年。特别是Q9804脉14坑矿区,是经过他多次勘探论证的地探坑口,但技术人员没有按设计要求,穿偏40多米,反称为无矿区,没有掘进的希望,属于报废探口。王景杰相信他的分析和判断,经过实际测量,在分析会上,他提出应向偏东北掘15米左右,如果确无矿体,他愿承担掘进的一切费用,结果掘进不到12米,矿体结露出现,经过化验品位可观,平均1.5—1.6米厚。由于有了可靠的地质资源,企业规模由50吨扩大到150吨,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
激活春水创新篇
国有企业根深蒂固的的顽疾——机制不活,人浮于事。王景杰对其深恶痛绝,但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打破常规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偿到了改革的酸甜苦辣,正在他寻求其疗方之时,陕西省委、省政府的两个《决定》出台了,给他高举改革之斧,兴利降弊提供了良机。他深知改革的艰难,想的很多很远,最终他还是以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为重,把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毅然决心走改革之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顶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冒”得罪不少老领导、老朋友,老同志、亲戚邻家之“大不韪”,大胆地向旧体制开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精简机构、压缩人员、合并科室、建立运转灵活的管理机构和用人制度,把原来的5个车间和4个科室压缩为4个部门,新增一个生产技术科。机构压缩了一半,人员由原来的115人精减到48人,管理人员由21人减少到8人,打破干部和工人界线,实行优胜劣汰,优化组合,能者上,庸者让,弱者下,将一批品德好、素质高、会管理的年轻人选拔到各个要害岗位,使人其尽才,发挥出最大效能。新建立的科室,各负其责,各尽其能,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上对股东负责,下对员工负责。为了有效地提高“三率”指标,在黄金企业内部率先采取了“工队单采,选厂单选、单炼,按品位计价、核算”的办法,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建立了从矿山到选厂,从破碎到复选,从矿长到职工,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岗位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考核管理办法。打破内部分配制度,从生产实际出发,定岗、定员、定任务,产量与工资、效益与奖金挂钩,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多劳多得;并对脏、苦、累岗位和技术高的岗位实行重点倾斜,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想主人事,干主人业的热情空前高涨。
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景兴”真正兴旺发达起来了。企业提前四个月完成了全年任务,产金2535两,完成产值435万元,实现利润40.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职工的收入增加了,效益提高了,企业凝聚力增强了。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王景杰孜孜不倦的追求,终于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称道。景兴金矿的经验已在洛南县和商洛地区推广,但王景杰并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他铭记着高尔基的至理名言:“人生追求的目标越高,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越大”。王景杰对景兴金矿的前程充满信心,他正憋足劲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洛州大地上书写着瑰丽的人生篇章!
(图为王景杰同志(中)在地区黄金会上介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