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华县皮影

2023年10月10日

□文/高潮

华县古为华州,号称关中东府,文化底蕴深邃。两千六百多年前古郑在此立国,物阜民丰吃穿不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百姓一有闲暇,相聚狂欢跳舞,“歌呼呜呜”。在此产生的大量民歌“郑风”“郑声”,却被孔老二视为“浮靡”之音,整“诗经”时悉数删去。但先祖喜爱音乐的天赋删不掉,自唱自乐的习俗代代相殷,并凝成了中国戏苑一枝奇葩——碗碗腔皮影戏,曲调十分优美动人。解放初进京汇演,周总理大加赞赏,认为此曲源于华山之麓华州之地,与中华一脉相承,建议定名为“华剧”。

华县人爱唱戏,尤以皮影见长。全县村村社社都有皮影班子,光驰名中外的不下10余家。唱皮影省事简单,木轱辘大车为台,四角立四根,顶上苫芦席,东侧挂块白绸幕,当间吊盏汽灯,锣鼓一响,驴皮刻制的影人被挑出场,开戏啦!一般三四人一台,一个拉胡琴,一个敲锣打鼓弹三弦,一个挑签子(影人靠签舞动)剩下打杂。不设专人,谁逮住谁唱。主曲碗碗腔,兼揉眉户、遏功调,生丑净旦一个老男人声,该粗则粗,该细则细,装啥像啥,插科打浑全在粘板。文革中华县通电,皮影改用电灯,亮光把人影色彩映得更是绚丽多姿。后来台中安个麦克风,一只高音喇叭能把唱腔乐曲传遍方圆几百丈。再后来有心人把驴皮刻的山水云雾、楼台关寨布景,换成水彩幻灯打到影人幕上,艺术真实效果大增。当然再改也有不足,记得有晚演《红灯记》,鸠山枪毙李玉和,当枪一响挑签人着急,签棍把鸠山头勾掉了,惹得台下哄堂大笑。第二天有人告到公社,主任嘴上喊严惩不贷,实际过后连问都不问。这种纯属娱乐中的笑话太多了,反映归反映,谁也不当真。

华县人爱看戏,皮影是自演自慰的最好方式。逢年过节麦罢秋收,红白喜事祝寿贺居,开业奠基庆典纪念等活动,只要唱皮影观众总爆满,台下黑鸦鸦一片。看戏数小孩最积极,天没黑就搬凳子占地方,给老人选最佳观赏位置。但戏一开便缠着大人要吃东西。因灯火通明的场子四周,全是卖瓜果梨枣,炒粉漏鱼,凉皮恰饹,豆花丸子,肉夹馍羊杂碎的小吃摊,那热闹劲不亚于逢集赶会。电视再好也拴不住姑娘小伙的心,他们来看戏干净利落,从不带座,灯下碰面打招呼,嘴上说看演啥戏,心里各想各的目的,灯黑开戏哗地少了一半,你若去黑旮旯溺尿,保准能撞见好几对搂得紧紧的恋人。中年人把看戏当解乏,男人下田归来喝罢汤,端个茶壶茶缸台下一蹲,三五一堆边喝边聊边听戏文,台上锣鼓喇叭一急,伸长脖子瞪圆眼瞅,台上稀松老哥们便拉家常,你进了啥良种,他务了那园果树,谁刚把嘣嘣车换大轿,谁又进城贩鲜货,唸的全是发财经。平时太忙,好不容易凑一块,谝得忒热火。只有妇女看得认真,人神动情时,一颗瓜子嘴里噙了半天也嗑不下去。听那婉啭苍凉的唱腔,看那粗犷夸张的动作,曲曲折折的剧情早把魂儿钩走了。老年人更是看得死去活来,影人哭他抹泪,影人笑他咧嘴,台上皮影的遭遇,仿佛道尽自己一辈子的酸甜苦辣,人生如戏啊!咋不入迷呢?

华县人爱刻戏人。挑选上好的驴皮牛皮,炮光熟净,起薄凉硬,画好才动刀。驴牛皮坚韧难刻,但柔性好,钩断丝连久折不坏。刻人体讲究刀法形式,女性刻成梅花纹莲花纹,或水波鱼纹,男性刻做龙纹云纹,十字纹套卐字纹。头像则仕女眉清脸秀,文臣相貌堂堂,奸贼黑中镂白,武士盔甲点金。刻好涂彩着色,油浸蜡渗,达到人物通体透亮,玲珑如玉。华县人人能画能刻,当然有好坏高下之分。我上小学时,连学校烧水的炊事员都刻出了名。学生没牛皮就用硬纸,医院要个小药盒,断锯条磨个刃,刻成的影人照演戏。柳枝张刻的皮影造型俏拔,刀功细利,深受县人喜爱,当地各团用不了销往省外,改革开放后被国家外贸公司定为出口创汇艺术品,成了发家致富的来源之一。

各级政府将华县皮影定为国宝礼品,赠送国际友人。县上成立了皮影协会支持发展,多次组团出访欧美东南亚诸国和港澳台地区,看了华县皮影表演的蓝眼金发洋女人,高兴得把华县艺人的老脸都亲红了。

上篇:开口
下篇:图片新闻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2/10/28840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