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仁义
陕西洋县,被誉为世界珍禽、“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自1981年5月刘荫曾教授在洋县境内首次发现7只朱鹮后,引起我国政府的重视和联合国的关注,使朱鹮这一濒临灭绝的亚洲活化石得以拯救。
朱鹮被发现后,当地各级政府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这里的生态环境不断得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78%。为朱鹮创造了繁衍生息的有利条件,给该县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友友”和“洋洋”赴东瀛定居
11月26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访问日本会见明仁天皇和皇后时,提出赠送一份最珍贵的礼物——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并说这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象征。
朱鹮是日本的国鸟,能登半岛曾是日本朱鹮(也叫朱鹭)的最后栖息地,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前些年仅剩3只。为挽救濒临灭绝的国鸟,日本友人曾于1985年提出借一只雄性朱鹮进行“国际结婚”。来自秦岭深山的5岁龄雄性朱鹮“华华”,作为国家和平友好的“使者”,于1985年10月东渡日本,与佐渡岛18岁龄的雌性朱鹮“阿金”喜结良缘,但三年繁殖未果。日本现在仅剩一只雄性朱鹮“阿缘”。日本川岛村人民为拯救世界珍禽朱鹮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向社会募捐,得到政府各界人士的支持,他们先后向陕西洋县朱鹮观察站捐赠钱物,折合人民币计近300万元。
这次,朱鹮“友友”和“洋洋”赴东瀛定居,繁衍后代,圆了日本人民多年的梦,同时更增强了中日友谊。
洋县这块净土
朱鹮是当今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禽,秦岭南麓的陕西洋县是我国朱鹮的最后栖息地,自1981年5月在姚家沟发现7只朱鹮后,由于政府的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专门机构的保护,使朱鹮野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目前,野外朱鹮有65只,加上北京动物园和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人工饲养繁育存活的72只,我国朱鹮种群数量已达137只。
洋县,地处秦岭南麓、亚热带分界线的汉中盆地东部,水稻种植高产县之一。由于朱鹮的发现,该县在朱鹮活动区范围,禁止使用化肥、农药,尽管目前累计经济损失达2000多万元。但从长远着眼,为保护整体生态环境和鸟类的生存,各级政府还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配备车辆及各种观测仪器、通迅设备,投资100万元,建成陕西朱鹮观察站和救护饲养中心,人员从几个人发展到现在30多人,观察点从1处发展为20余处。在保护管理方面,当地给朱鹮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化巢区环保意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阵地,造成极大的声势,使保护野生动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当地具体采取以下措施:1、严禁伐砍林木;2、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保护区;3、严禁使用化肥、农药;4、定时、定期投食;5、巢区500米内维护土地利用现状,提倡退耕还林,提高环境质量;6、县上每年大搞两次植树造林活动,使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
这样以来,朱鹮巢区由1处增至现在的10余处,其活动范围由洋县扩大到城固、汉台、勉县、南郑、佛坪等汉中市的7个县区,活动面积达3206平方公里。不但朱鹮在这块净土上繁衍生息,还招来其它不同鸟类在这里栖息。如今,在洋县县城汉江桥向西沿河水面和河滩上不到一公里处,(题图)随时有万只禽鸟,栖息翔集,扑翅亮嗓,蔚为天下奇观。
洋县这块净土已经成为鸟类的乐园。
朱鹅“友友”和“洋洋”赴东瀛安家落户,架起中日友好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