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位火车司机说:讲变化,大道理我讲不了多少,但我就认这么个理:没有改革开放,咱们绝不会过上现在的好日子。请看他的自述——

身边变化说不完

2023年10月10日

我叫杨会平,今年49岁,是西安铁路分局西安机务段的一名机车乘务员。说起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国家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的感触非常深刻。

作为一名火车司机,要说这二十年来社会面貌发生的变化,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西安到宝鸡这段铁路沿线所发生的巨变。我从1965年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西宝线,这173公里铁路沿线的一草一木我都非常熟悉。二十年前的铁路沿线除了西安、咸阳、宝鸡还像点儿样外,其余的地方,连个楼房都难见到,农村也都是土坯房,沿着铁路的那条几米宽的公路就是咱们省的公路主干道,那时候公路上的汽车也只能和马车、自行车比比,根本就没法和我们火车较劲。哪像现在,火车出了西安站一直到咸阳,你真难说清哪是农村哪是城市,过去沿线农村难找见个瓦房,可现在要找个土坯房还真不容易,自从西宝高速公路通车以后,公路比过去气派多了,现在高级一点儿的汽车一踩油门就把我们火车给甩过去了。要不我们铁路为什么也要提速呢?这就是竞争,你不加油、不努力就没饭吃,这在二十年前,我们就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能有和我们铁老大抢饭吃的。可仔细想想,这不正说明我们的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吗?都象过去那样,四平八稳地坐在那里等饭吃,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才真是白日做梦呢!

参加工作已经34年了,在这34年中,让我感到发展迅速、变化明显的就是这二十年。刚上班时,西安机务段还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蒸汽机车检修段,那时候乘务员的工作条件就别提了,上班提个篮子,穿上工作服,一趟车回来,工作服就改名了,叫“油包”,油泥、煤灰和汗水掺和在一起象盔甲一样。当时我在西货队当学员,西货队是那时全段工作条件最艰苦的一个队,平均一个单程要耗煤17吨,也就是说要把这17吨煤一锹一锹投进炉膛里,车才能从西安开到宝鸡,那时我只有16岁,每次出乘就象打仗,得拿出豁出命的劲头来,跟这17吨煤拼命,拼得满手都是水泡,水泡又磨成血泡,最后又变成老茧。那时我的想法就是早点考上司机,握上闸把。等1975年这个梦想变成现实后,我甭提有多高兴了,心想这多好,我现在也能开上这么好的车了,那时候真有种感觉就象爬山爬到最高峰一样,觉得再没什么了。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经济有了大发展,我们西安机务段也开始了内燃机车、电力机车改造,我这才发现自己过去的眼界实在是太狭小了,原来除了蒸汽机车,还有更高级、更先进的机车,坐进内燃和电力机车司机室,再也不用穿着“油包”,再也不用一锹一锹地投煤了,再也不用为冬天前胸流汗,后背冰凉发怵了,再也不用为夏天酷热难耐犯愁了。轻轻一按按钮,一推操纵手柄,列车就能飞驰起来。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工作条件也越来越优。都知道火车司机责任重大,可过去由于设备落后,工人业务素质低,大小事故不断。现在就不大一样了,有了无线电话,可以随时和车站或调度联系;有了运行记录器,我们叫“黑匣子”,它不但能显示前方信号,还能用语音提示司机采取相应措施,安全生产真正有了保证。

1996年我实现了安全行车500趟后,组织上奖励我和爱人一起去旅游胜地三峡、昆明、张家界等地疗养。记得最深刻就是我爱人对我说的一句话,她说:“跟你结婚这么多年,这回才真正地感受到做个火车司机的妻子有多么光荣和自豪。”

我是个普通工人,大道理讲不了多少,但我就认这么个理:没有改革开放,咱们决不会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杨会平)?

上篇:三种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下篇:中保为兴化爆炸事故赔款3530万元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8/12/1998122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12/29/28880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