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文/刘玉虎
中秋赏月之举,雅也罢俗也罢,每年一次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这习惯源于父母的引导,儿时每到中秋夜晚,便很兴奋地与父母一同往小饭桌上摆放月饼,一同清洗平日家里绝无财力经常购买的葡萄、苹果等水果。欢天喜地地将饭桌、小凳搬到院中央,与弟妹一起,在清澈如洗的月光下,在父母的拥爱下,边吃边赏月,那惬意,那幸福,非言语所能表达。
儿时赏月,最大的收获是将母亲每年必讲的“嫦娥奔月”烂熟于心,聆听“月是中秋明,人是故乡亲”的教诲;最大兴趣是接受父亲饶有情趣的提问;“看见月亮里那棵大树了吗?那是桂花树,是吴刚种来酿酒的;树底下那只白兔,是给嫦娥作伴的玉兔……怎么?没看见?再仔细看看……”我与弟妹便最大限度地仰着脖子,瞪足双眼仔细搜寻。许是意念的作用,就真看到了桂花树,真看到了那只蹲在树底下的玉兔还一跳一跳的呢!待放松下来,脖子、眼睛已是极酸极涩的了,但我们却乐此不疲。
长大了,经历着人生,赏月的感觉与众不同。中秋之夜,看着月亮将银盘似的俏脸儿展示给世人。不动声色地散播着银辉,有时会顿生莫名的悲哀:月亮再美,却要借太阳发光,如失去太阳,月亮岂不成了一个黑暗的球体?可又想,如没有月亮,谁来代替太阳给予人类晚间的明丽?于是顿悟:大凡人间也便如此,凡事万不可轻易地厚此薄彼。
中秋之月的圆与静,又常常将人带进庄子所言“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者无为,而无不为也”的境界。正为苦争于烦嚣人间却总与功名利禄无缘而伤怀时,看看月亮,顿觉一缕清辉撩开心中之惆怅。是呵,只要努力,只要充实,谁人能道明何为无为与有为呢?正正当当,清清静静,明明亮亮,淡淡泊泊是月亮的性格,又何不是真正的人生?
月儿虽好,却总不常圆,留给人许多思考的缺憾。即使圆时,儿时确认的那棵桂花树现在怎么看都像是一片污秽。有时恨不得摘下月来用手擦擦,使她变得绝对纯洁。可真要是绝对纯洁,那定是不真实的了。
真没想到这永不火爆的一轮月儿会给我许多的启迪。感悟乃至力量。我爱中秋之月,除了她能净化人的心灵之外,她还自古便象征着团圆,象征着思恋,象征着美好。要不怎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流芳之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