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北京人仍记着时传祥

2023年10月07日

口文·图/王淑环

左手提着粪桶,右手握着粪勺,面带微笑注视着前方……一尊展示劳模风彩的人物塑像,自从出现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便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游览者,纷纷近前观看。这就是已故的一代著名劳动模范、普通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塑像。

这尊全身铜质、高达3米的时传祥塑像,矗立于苍松翠柏、绿荫掩映之中,神态怡然、栩栩如生。此塑像于1996年10月26日在此立起。设计者张錩,是“泥人张”的第四代传人,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主任。应该说,尽管岁月似乎有些久远,但时传祥其人其事,让许多寻常百姓仍然不忘。

1915年,时传祥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中。他年龄还不大时,就从老家山东流浪到北京。后在好友帮助下,当上掏粪工,饱受粪霸的欺压和剥削。解放了,劳苦大众当家做了主,时传祥亲身感到环卫工人地位提高了,付出的劳动也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重。他工作起来,更加忘我。1959年,他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同年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上,他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被人们传为佳话、每谈如新的一个情节是,一代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不但与时传祥合影留念,而且还交上了朋友。在那幅照片中,只见共和国主席的手和一位掏粪工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在亿万民众的脑海中,留下美好的印迹。时传祥的“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表白,鼓舞、影响着几代人,也化为教育、指导环卫职工的名言。

在时传祥塑像前,笔者曾看到这样一景,一位退休老大爷,带着上了小学的孙子,同“时传祥”合影。他认为,虽然当今社会充满现代意识,但时传祥不怕脏和累的崇高品德不能忘,他永远是人生楷模,下一代学习的榜样。

作为清洁工人,他还得到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关怀,并留下了一段深至感人的故事。那是1973年8月21日凌晨,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处理完外事工作又牵挂起北京市的卫生环境。得知时传祥被“打倒”赶回了老家时,敬爱的周总理气愤得拍案而起,大声说道:“难道文化大革命,是要打倒一个掏粪工人吗?”后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时传祥回到北京重新工作。为了一位普通工人,谁也不会料到,在时传祥塑像的设计过程中,曾三易其稿,还生发出“塑像要不要带粪桶”的“争议”哩!一稿出来时,有人觉得,时传祥背了一辈子粪桶叫人挺心疼的,这回他该好好休息了。二稿完成时去掉了粪桶。结果,一手叉腰一手拿草帽、脖子上挂着毛巾的时传祥,虽显轻松,却失去了掏粪工人的特征。经反复考虑,最后的定稿又恢复了塑像中的粪桶。塑像落成后,时传祥的亲属看了都非常满意,其老伴儿崔秀庭,连声说:“真像俺的老时!”

经了解,如今环卫工人拿粪勺、背粪桶的劳动方式并未完全消失。原因是北京一些小胡同进不去抽粪车,掏粪还得靠手工完成。北京东城环卫局以樊宝发为首的5人班组,便是“背班”的典型实例。望着他们背着粪桶在狭窄的胡同穿梭的身影,用辛劳换来的整洁环境,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感触到一代劳模的精神和思想,仍在延续和发扬。

时传祥塑像的矗立,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位劳动模范的缅怀。的确,一个时代结束了,又一个时代到来了。尽管用粪桶背粪的方式,终将离我们而去,但一代劳模闪光的精神、品德与思想,仍将继续传下去!

左图为矗立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公园中时传祥塑像

上篇:尼雅:世界四大古文明交汇点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1/1999012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1/29/25416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