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茫茫苍苍的米仓山腹地,有一座桔黄色的小院隐没在山溪的轻吟和小鸟的啼婉声中。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没有电灯霓虹,更没有卡拉OK,有的只是齐身的野草和出没的山鸡、野兔。要不是有一条沙土路和偶尔的一两声汽笛声以及穿桔黄色路服的道工,真让人觉得到了神农架的原始森林和回归到远古的氏族部落。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这个集中了十多名年轻人的道班戏谑为这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这就是南郑公路段五里浸道班。
在五里浸道班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感受到了原始的滋味,他们照的是油灯,喝的是溪水,吃的粮食还得到数十里的集镇去购买,逢到连绵阴雨和大雪封山,能吃上没油星的水煮萝卜白菜就不错了。然而,就是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十多名年轻的道班工人却象米仓山上的油松在这里扎下了根,用铁铣和十字镐伴着金色的青春年华书写着人生的奉献之歌。
道班辖养的省道是过去的县乡沙土路,等级低、路况差,地质情况复杂,且所行车辆吨位大,给路况的稳定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为了让路上等级、上质量,十多名年轻人早出晚归,采石铺路,一车石头铺上路面过不了几天就陷入路基不见踪影。对此,路工们不气馁,凭肩扛车推垫路,使过去松软的路基逐渐硬实了。去年七八月间,罕见的洪水侵袭了汉中大地,五里浸的公路也遭到了严重毁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修筑的路被洪水和泥石流淹没,道工们心如刀绞,他们冲进瓢泼大雨中清除路沟中的泥土和滑塌在路面上的泥沙巨石,衣服被雨水和泥浆浸透了,道工们干脆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大干。20来岁的道工首左勤在水毁塌方中干得最欢,一处塌方清下来,他简直象一个泥猴,只有两只黑白分明的眼睛使人感到还是那样有朝气,那样有毅力。班长刘振清远离妻儿,在战水毁塌方的日子里,他顾不上自己家的责任田,连续两个多月没休过假,当采访他时,这位在工地上生龙活虎般的壮汉却突然腼腆得象个大姑娘,舌头也不像他指挥抢修路面时那样听使唤,然而我们却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那种无私奉献和吃大苦耐大劳的精神风貌。仅去年七八月间,五里浸道班的十多名年轻人就清理大塌方五处,计七千多立方,用热血和汗水保证了二南(陕西南郑——四川南江)公路的畅通无阻。
走出五里浸道班小小的院落,看着那一张张年轻的脸庞和朝气蓬勃的身影,笔者的心中涌动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激动情绪,这样的养路工,不就是我国千千万万养路工的真实写照吗?正因为有了他们,公路事业走向腾飞才不是梦想和神话。(本报通讯员徐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