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林业建设紧紧围绕“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目标,结合省情、林情,不断深化林业改革,使陕西林业建设逐步走上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轨道。
陕西是一个少林省份,建国时仅有森林293.3万公顷。改革开放20年以来,陕西林业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1978年至1995年的十七年间,陕西森林面积增加了146.5万公顷,达到593万公顷,年均增加8.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7.1个百分点,达到28.8%,平均每年增加0.44个百分点。特别是“八五”时期以来,陕西森林面积年均增长1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1997年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31.5亿元,年均递增18.7%,创历史最好水平,森林蓄积量达到33356万立方米,年递增512.7万立方米。
随着造林绿化工作深入发展,省上把秦岭、巴山、桥山、黄龙山和关山五大林区划为水源涵养林,加强保护管理,削减木材采伐计划,严格按限额采伐。加大了对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惩处了一批犯罪分子,稳定了林区秩序。
在林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陕西已建、在建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9个,总面积21.4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太白山、佛坪、周至、牛背梁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接近联网面片,正在形成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全省已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站22个,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和拯救朱鹮工程已相继启动,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了调整树种林种结构,增加名优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比重,省上先后在陕南三地市建立用材林基地25万公顷,速生丰产林4万公顷,经济林建设迅猛发展,经济林总面积由1984年的24.4万公顷上升到1995年的122万公顷,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比重由5.2%上升到20%,已实现全省农村人均半亩经济林,经济林的增加使林产品产量也大幅度上升,和1978年相比,五倍籽增长近28倍,木耳增长近10倍,花椒近15倍,其中苹果发展最为迅速,栽培面积由1985年的1.7万公顷突增到1997年的48.8万公顷,总产由14.1万吨跃升到260多万吨,已成为仅次于山东的苹果大省。 (计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