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曾饱受沙害之苦的陕北榆林地区,在治理荒漠中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方针,走出了一条依沙致富的新路子。去年沙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多元,人均占有粮食超过500公斤。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沙区历史上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区,后由于历代征战,垦伐无度,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里的各级政府把治沙同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对沙区进行农林牧综合开发,并制订了一系列承包、租赁、拍卖荒沙地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沙区广大干部群众“治沙害、兴沙利”的积极性。
现在榆林地区已在2.4万平方公里的沙区建起了4条总长达2500公里的大型防护林带。一个以防护林为框架、以灌溉农业为基础、以商品畜牧业为主导的绿洲生态农业正在迅速崛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