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记华山气象站柳江河 文/图

2023年10月07日

华山,以险著称。海拔2160.5米,有景点210余处,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名游客。凡到过西峰的人都知道这里有座气象站:两层高的小楼,整日大门紧闭,静悄悄的。好奇的游人很想知道里面的秘密。日前,记者敲开了那扇紧闭的门……

华山气象站业务组现有4人。组长于进江,是这里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还有蒋菊花(于之妻)、张胜利、梁雁,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外面风大,气温约在零下10度。蒋菊花在机房值班。我同其他三人围着电炉,拉起家常,了解到他们在这里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的事。

华山气象站位于西峰之顶,海拔2064.9米。因地形特殊,这里是国家的气象观测基本站,也是我省海拔最高的一座气象站。这里所掌握的气象资料直接参加亚洲地区气象资料交换,其地位十分重要。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要想胜任其职,必须先领略大自然的“恩赐”。

首先是风。这里受季风影响,一年四季都有风。最大风力超过12级,风速每秒可达36米。真是狂风怒吼,摇撼丛林,鞭挞群山。仅几分钟,使得大自然变为浑沌一片

狂风一来,气象站的工作人员紧闭窗门,但怒吼的狂风,却使整个房屋都震动起来,工作人员仍要坚持每小时整点向外发一次当地的气象资料。从值班室到外面的仪器观测点,共有46个台阶。狂风来时,每向前一步都非常艰难,尤其是在四十多平方米大的观测点上,稍不留心,很有可能把你刮下万丈峡谷中。仪器有时被狂风吹坏,他们还要冒着危险,及时抢修好,保证整点提供气象资料。

其次是雷电。华山的雷电多发生在夏秋季。这时的气象站经常被沉积云笼罩着,这种云有人称雷电云。可以说,什么样的雷电都有。有旱雷、阵雷、闷雷、炸雷、劈雷、疾雷等。电似火舌、火龙、火石、火球。雷电交加,那可真是电闪雷鸣,霹雷惊天,电光闪烁。气象站的工作人员经常能看到象篮排球大小的桔红色火球,随着气流在空中飘动。一旦遇上障碍物,如同一颗重磅炸弹,一声炸响,即时火光一闪,物体成为焦物。这里曾发生过游人被雷电击中身亡的事。

气象站也难逃厄运。有一天晚上八时,外面雷声阵阵,工作室门没关好,一个排球大的火球随着气流,带着噼噼啪啪的响声蹓了进来。工作人员紧张地看着这个可怕的“炸弹”,谁也不敢碰。这个火球在屋内悠闲地转了一圈,又蹓出了房门。他们赶紧把门窗关好,那只火球在外碰上了一棵树,只见一闪,震耳的炸响在山谷回荡,那棵树被烧焦了。

雷电这东西也怪,只要有电器、电缆的地方,它就愿意光顾。这里的仪器被雷电击中过,变成了废铁疙瘩。我见气象站周围装有避雷装置,工作室的四壁和地板也是绝缘材料装饰的。这能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雷电真地打来,谁也没办法。

这里的雨也很狂。有暴雨、狂雨、骤雨,夏秋两季最明显。那雨一来,起初还是一滴滴下来。瞬时,会变成无数粗细不等的水柱从天而降,有时就像尼加拉瓜瀑布的“水布”倾向大地。山洪暴发,夹着泥石、树木向山下泻去。再加上风和雷电相伴,使人震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人员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从没误发过一次气象信息。

华山的冬季又是另一番景象。最低气温是零下27度,下的最大的雪是20多公分厚。这也是景色最迷人的时候。山舞银蛇,分外妖娆。但也给气象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有时大雪会把电缆压断,设备压坏。大雪封山,行动不便,给养又供不上等,他们只好省吃俭用。这时,水烧到80度就开了。蒸馍,面发不起,蒸不熟。面条下锅,成了面疙瘩。因此,工作人员易患胃病。

去冬今春,华山已有近半年没下雨雪,气象站有个水窑,我见水也快用完了。为了保证吃水,他们的衣服脏了,只好存起来,等下了山,洗好后再带上来。如今这里已通了电,有了电话,还有一台电视机,但没有卫星接收天线,只能收几个小地方的电视节目,图像还不清晰,报纸也是10天以前的。几个人最难发打发的就是寂寞,整天是你看我,我看你,但他们团结得就像一家人。为了事业,为了那追求,有的在这有十年了,最短的也有三年。这里条件艰苦,但还有许多山下尤其是城里人所享受不到的好处:这里自然风光优美,空气清新,没有污染、没有嘈杂。夏天又是避暑的好去处…

华山气象站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乃至全国的先进单位称号,这些荣誉是他们与天斗、与地斗换来的,他们当之无愧!

题图为华山气象站所在地华山西峰

上篇:没有了
下篇:骗子是一只巴掌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3/19990323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3/23/25478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