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麟
一座地面上无任何痕迹的元代壁画墓,不久前在文物大省陕西一个农民的梨园里被偶然发现。
1998年3月,蒲城县城南二公里的东阳乡洞耳村青年农民赵金戌,在村西200米自家的梨园里浇水时,发现一个被水浸而下陷的大洞,其直径东西长1米,南北宽0.5米,他以为是动物洞穴,便继续往洞中灌水。奇怪的是,既不见动物被迫出洞,也未见水满洞穴。于是,他和村民携灯下到深不可测的洞里,发现是座墓室,用灯一照,四壁全是精美的彩画。他赶紧上来用石板把洞口盖住,立好到县城向文物部门报告。
蒲城县文物部门进行勘察后,于去年八九月间协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该处进行发掘清理,发现这是一座大型夫妻合葬墓,也是陕西省首次发现的元代墓葬。
这座距今700多年的元墓的形制较为独特,墓室用砖砌成,墓南是长6.4米的墓道,它不是习见的斜坡式,而是像楼梯一级级地下到4.1米深的底部,墓道的尽头是宽约1米的拱形墓门,用砖封死。进入门内又有一条长1.8米的平直甬道通入墓室,盗洞就打在甬道上。墓室很像座蒙古包,下部是八角形,8个边壁宽度不等,在0.8至1.3米之间。墓室底部南北2.5米,东西宽2.4米。高2.74米,顶为穹窿状,顶中部开一个长方形的天窗。
砖砌棺床在墓室北端,上有拢动的尸骨。由于多次被盗,随葬品掠失殆尽,仅剩下几件盗墓贼看不上的铁器和里釉陶罐残片。
考古人员从全用汉字刻写的墓志上了解到,此墓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六年(1269年),即忽必烈统一中国、建立元朝的前二年。墓主是蒙古族的中级官吏,籍贯宣德(今河北宣化),夫人是汉族,为河中府人(今山西永济)。
主持这项考古发掘的刘恒武说,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壁画绘于砖墙上0.5厘米厚的白灰上,完整揭取十分困难,故面积20多平方米的壁画保存完好,色泽浓艳,内容十分丰富。甬道西壁绘有放牧图,东壁为停舆(轿子)图。墓室上部由四边到顶部,分别结帘幔、童子戏莲及如意纹等图案。墓室内北壁为对坐图,西壁为献酒图,东为乐舞图,南为双雁及卷草图。这些壁画展示了野外、庭院、居室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画中翩翩起舞的男女青年,奔驰跃动的各种动物,刻划得生动传神,活泼热闹。画中反映了蒙古民族入主中原不久的生活面貌,一方面在房屋结构着装、生活习惯显示蒙古人的特色,另一方面在室内陈设、器皿、图案装饰又接受了中原汉族文化。
刘恒武指出,这座元代蒙汉夫妇合葬墓虽经多次盗掘,仍保存了如此完好且又艺术价值很高的壁画十分难得,这对研究元代蒙汉两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