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海春
一年一度植树节,使人不由想起古老的三秦大地,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肥美、气候温和的丰腴富饶之地,著名的黄土记原古时并非童山濯濯,荒岭兀秃,森林覆盖率秦至南北朝时尚在40%以上,唐至宋为33%,明至清为15%,如今只有6.7%。毛乌素沙地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像统万城那样繁荣的都城,由于多次徙民戍边,毁林屯垦,植被严重破坏,沙漠不断南侵。加之近代大规模的经济开发,煤矿、气田、建材、冶金、交通项目大干快上,使本来已经十分稀疏的植被雪上加霜。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其赖以生存的南山秦岭,也不再是“千山围青”,“万壑叠翠”,早已形成“三十里无椽,五十里无檩”的局面。南部秦巴山地,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水患灾害连年不断,形成“越贫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贫”的恶性循环。
陕西是西北的门户,西安是闻名中外的古部。秦岭又是长江与黄河的主要支流水源区。省内长江流域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4%,但输沙量却高达0.82亿吨,占长江总输沙量的12%。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陕西就有48个县。黄土区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9亿吨,超过了黄河总输沙量的一半。省内水土流失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到全省总面积的70%,全省69个贫困区。187万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处于水土流失区。由于森林破坏,植被减少,改善气候调节降水能力减弱,导致连年干旱,灾害频繁发生。据专家研究,黄土高原的干旱频率,在商至夏每255年一次,汉至唐91年一次,唐至元34年一次,元至明7.4年一次,明至清4.5年一次,清至民国2.5年一次,民国元年至1937年2.2年一次,解放后1.2年一次。与干旱危害并行的暴雨频率也急剧增大,解放以来黄土高原大于100毫米的暴雨频率在50年代为11次,60年代为17次,1970年至1977年为9次。随着暴雨频率和强度的增加,水利及水土保持设施被毁率也越来越大,1956年为14.6%,1973年43%,到1977年竟高达50%——87%。1977年7月,安塞的一场特大暴雨便冲毁大批坝库,洪水直袭延安,致使延河两岸20万亩川地一半被毁,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然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一直是重治水,轻治山,从大禹到李冰,再至今日,千年治水,依旧穷山恶水,旱灾频频,水患频频,解放后投资千亿元用于兴修水利,巩固堤坊,依然危机四伏,防不胜防,主要原因是只治标不治本。要使水不下山,土不流失,潜力在山,希望在林。只有植树造林,扩大覆盖,走治理生态环境之战略性决策,才能再造山川秀美。说慢不慢,说晚不晚,怕的是坐而论道,怕的是纸上谈兵。只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全体动员,持之以恒,十年必定初见成效,二十年必定大见成效,一个“红叶遮秋,绿叶护夏,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川”的蓝图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