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储蓄攀升也堪忧

2023年10月07日

为了刺激消费,政府降低了银行利率,增加了基础设施投资,扩大了财政赤字,放开了信贷消费,但消费气候非但没有升温,来自银行的储蓄统计数字却在攀升,截至3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的居民储蓄较年初增加了627亿元,去年同期只增加了309亿元,同比增加了一倍,农行新增储蓄728.35亿元,同比增加了364亿元,工商银行(2月底统计)新增储蓄1073亿元,而去年同期只增加了508亿元。

作者在调查中发现,老百姓把手中的钱捏得很紧,如果是硬币的话,也许都会捏出汗来,而银行存款的不断攀升,不但让经济界人士操心,更让银行老板急得头上冒汗,一片忧心忡忡:

一忧降息政策能否奏效。近几年来,央行连续六次降息,利率目前已低得不能再低了,而且,每次降息时,股票市场只不过掀起一点微澜,老百姓心态平静,储蓄热情不减,仅去年一年,全国居民储蓄新增800亿,通过降息来分流存款、启动消费者的初衷并未达到。有专家指出,这种反差不仅仅是消费观念的问题,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问题。越不消费,市场越萎缩,老百姓越把钱往银行存。长此下去,银行老板说不定会跳楼。

二忧信贷消费尚需时日。信贷消费说白了就是“寅吃卯粮”,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与中华民族崇尚节俭、量入为出的传统美德相去甚远。要使老百姓接受这一观念,需要时间,甚至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有资料表明,开办购车贷款业务较早的中国建设银行自去年8月份至今,只发放购车贷款3亿多元,与该行每年上千亿元的信贷规模相比小得可怜。另外,银行把此项业务的目标集中在购车、买房等款额较大的项目上,而对几千元、几百元的小额贷款兴趣不大,信贷手续也过于细微,很难操作,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信贷消费的期望值。

三忧房改、医改、社会保障雾里看花。老百姓存钱的目的,31%的人为了养老和医疗,34%的人为了教育和失业保障,22%的人为买房。这表明他们对未来消费抱着消极和不肯定的态度,拚命挣钱,拚命存钱,普遍担心养老金能不能交上去,交上去能不能用于养老,医疗费能不能降下来,药品价格中的水份能不能挤干净,房改(主要是建房)中的腐败行为能否得到有效抑制,今天的岗位在明天还能不能保住。到目前为止,房改、医改、社会保障方案尚在酝酿之中。

四忧收入与消费脱节。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消费心理受到严重抑制,改革开放后,消费与收入水平基本相适应,但由于当时的高通胀和社会供给相对不足,出现了抢购风,老百姓的储蓄被视为笼中之虎。现如今,老百姓收入增长不大,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周期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并不合拍,刺激归刺激,不消费还是不消费。

五忧储蓄无处分流。没钱的日子太难过,但储蓄攀升积累到目前的数字也不一定是好事。要让储蓄分流出去,似乎渠道太少:国库券数量有限,并非人人都可买到手,股票市场“一人赚、一人平、八人赔”,风险太大,入市者有限,民间直接投资的权利政府尚未放开。 (李瑜 王安平)

上篇:没有了
下篇:使用假钞嫖娼翻把乘人不备拎包被抓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4/28/2557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