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中国人,谁不想上天安门,父亲于八十高龄时居然上了。

父亲五十年圆一梦

2023年10月07日

文/崔巍

年愈花甲的父亲,去北京登天安门,是他多年来对晚辈的唯一奢求。

父亲小时候吃过苦,受过罪,二十多岁参加过抗日战争,他三十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成立,那时他才知道中国有个天安门。我小时候父亲在村里当干部,那时他才知道中国的重大盛事都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但他从未看过天安门,天安门在他心里也就一直是个迷。在我上高中时,村里有人买了电视机,父亲从中看到了天安门,他知道那是毛主席高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地方,他就萌发了去天安门看看的愿望。别说那时登天安门有限制,单就我们的条件也是望“门”兴叹。我的两个哥哥都像父亲一样,天天守着黄土地,收入仅够填饱肚子,我还是上着学,北京又无亲无故,父亲去北京成了一道难题。

大学毕业后父亲常常向我谈起他对天安门的向往,他说虽在电视上看过升国旗,看过邓小平检阅仪仗队,看过江泽民迎接外宾,但那都是“假”的,他想亲临其境。我在城里租房娶妻养子,一个月的收入,捉襟见肘,一而再,再而三地让父亲失望。我也常常因没能让父亲走出一回阡陌而自责,总好象欠了他什么。夜阑人静,爬格子累了。推窗远望,我便想起远在乡下的父亲。他虽然斗大的字不识一筐。但心灵清澈,勇于负重,爱子甚于爱己。为了让我“有出息”,父亲嘴里不吃肚里攒,硬是从牙缝里挤出我十五年的学费。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帮父亲实现夙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春,我利用一个双休日,又请了两天假,拿出半年积攒的稿费,最终领父亲踏上了北去的列车。

第一次远行,出了北京火车站,父亲便东张西望,直问我北京这么多人是从哪里来的,到天安门有多远,是否要走着去,来趟北京不容易。省着花钱多去几个地方行不行。最后我拗不过父亲,就在一家距天安门广场三里路但很廉价的胡同旅馆住下了。父亲说那旅馆比我们家的土坯炕头要强多了。父亲很激动,也很迫切,一晚上没睡。第二天看升国旗,人成堆,我看挤到前面去是没什么指望了。父亲却不然,使劲往前躬身,不是我领着他,反成他牵着我了。父亲今年虽然八十岁了,但多年的田间劳动,造就了父亲健壮的体格,最后我们父子俩竟挤到前面,现场目睹了那庄严的仪式。我再一次感谢父亲的努力。

看完升国旗,就游天安门广场,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父亲在纪念堂南面出来,又跑到北面徘徊有二十分钟,总不肯离去。后来登上天安门城楼,父亲拍拍这儿,摸摸那儿,好像远游的孩子长大了才回故土一般。父亲在仰望一根红柱子时,我告诉他,他脚下就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讲话的地方。父亲急忙说让我在那儿给他照张相。晃过镜头,我发现父亲的眼眶里竟溢满了泪水。走下城楼,他的泪水已是扑嗒扑嗒地往下掉了。父亲能来北京,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劝他高兴才是,他说:“毛主席打天下,解放了中国,到纪念堂看他的有那么多人,人们都没忘了他呀!这回托邓小平的福,你能领我到北京,我死了也不冤了。”

父亲五十年圆一梦,那情那景怎么会不让他感慨万千呢!登天安门的时间是那么短,可父亲的话却让我思考良久。我一定要把从父亲去北京中悟出的道理,教给现已四岁的儿子。

上篇:品味生活
下篇:凭什么说“十男九亏”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5/19990507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5/07/25607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