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宏、句号表演的小品《打气》,很受人们欢迎。笔者在为之喝彩的同时,不禁要大声疾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像黄宏给句号“打气”那样,多给下岗职工“打气”。
职工下岗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自卑心理、失落心理,他们有时消极悲观,有时怨天尤人,有的自鄙自卑,有的一蹶不振。有位职工下岗那天,借酒浇愁,饮酒过度,造成胃局部破裂,在昏迷状态中还不住嘟囊“下岗了,天塌了”。因此,职工下岗后需要社会的理解、关心和同情,给下岗职工“打气”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多给下岗职工“打气”,一方面是对下岗职工“气足了放放气”。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下岗职工“大锅饭”、“铁饭碗”的观念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国家“一包到底”的习惯思维方式禁锢着他们的思想。这些下岗职工偏执地死守“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这一信条。因此,在再就业问题上,放不下国有大企业职工的架子,选择再就业岗位时“给肉吃觉得有味,给鱼吃觉得有刺”。对于这些下岗职工就应该“去去‘味’、拔拔‘刺’、放放‘气’”。说到底就是要引导下岗职工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是引导下岗职工“车轮子向前转,人要向前看”。有的下岗职工几次求职失败后,便心灰意冷,对再就业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能力低下,没有特长,叹自己命苦,干什么都不顺。其实,谁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如国企改革一样,我们总不能嫌困难太多,就坐等企业倒闭。因此,“打气”要注重引导下岗职工树立再就业的自信心,一直向前看,不断争取再就业的机会。
小品《打气》中,黄宏给句号的“气”可谓打得足、打得满、打得到位。我们也应象黄宏那样,把我们每位下岗职工的“气”都鼓起来,让他们在逆境中扬起生活的风帆。(高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