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环烈士
邵云环,女,1951年6月19日生。中共党员。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她曾是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的工人。邵云环同志于1971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塞尔维亚语,1975年分配到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工作。20多年来,她在参编部从事翻译、选报和编辑工作,历任俄罗斯东欧编辑室副主任和《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时事纵横》版的编辑工作。她业务娴熟,工作踏实,是一位译、选、编俱佳的出色的新闻工作者。邵云环同志在1990年至1993年期间担任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采写了大量有关南斯拉夫和波黑冲突的新闻稿,内容广泛,深入具体。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精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使该版成为读者最喜爱的版面之一。
今年3月,南斯拉夫局势日趋紧张,她主动请缨到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不久就遇到了北约轰炸的艰难局面。她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坚持采写新闻,伸张正义。她发回的消息和现场特写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许杏虎烈士
许杏虎,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1968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丹阳县,读中学时曾被评为江苏省镇江市优秀三好学生。1986年7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欧语系塞尔维亚语专业。大学期间,他被评为一等优秀学生干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光明日报国际部。在国内工作期间,他长期从事夜班编辑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逊好学,不知疲倦,为光明日报的国际宣传报道作出了重要贡献。1998年7月起受报社委派赴南联盟任常驻贝尔格莱德首席记者,是光明日报最年轻的首席驻外记者。
许杏虎同志赴南后就面临科索沃问题,他深入了解当地情况,认真研究形势,很快就熟悉了工作环境并全身心投入了工作,到北约对南动武前他已发表了90余篇有关消息和分析文章。在北约轰炸南联盟之前,他发回了《离轰炸还有多远》一文,是我国新闻媒体最早对科索沃局势作出准确判断的文章之一。
3月24日北约轰炸南联盟后,他不惧艰险,忘我工作,哪里有炮火就出现在哪里,不但发回了大量有现场感的文章,还拍摄了很多有价值的照片。他多次深入到最危险的科索沃地区进行战地采访,发回的近百篇稿件,受到国内外受众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并得到报社领导和国务院新闻办的表扬与肯定。从4月5日起,他撰写的长达三万多字的43篇战地日记《亲历炮火》在光明日报连载刊出,以其新颖的角度和真实感人的内容成为光明日报此次有关科索沃危机报道的特色栏目,获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朱颖烈士
朱颖,汉族,生于1971年11月2日。原为共青团员,英勇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上小学、初中时,她学习刻苦,热爱劳动,尊敬师长,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升入高中后,她一面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一面主动靠近党团组织,在15周岁时,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学毕业后,她先是分配到工厂工作,后于1994年调入《光明日报》广告部任美术编辑。她设计的形象广告,在北京市和全国广告设计比赛中多次获得重要奖项。1998年7月,朱颖同志与许杏虎同志一道赴南斯拉夫工作。在南斯拉夫工作期间,她承担起开车、传送稿件、购物、加油、战地摄影等大量急难险重的工作,还撰写了不少新闻报道。空袭开始后,组织上为安全起见,曾考虑安排她回国,但她表示,为了与许杏虎一道更好的通过报道向全世界揭露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罪行,她毅然决然地留在贝尔格莱德。她与许杏虎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不分昼夜地多次深入爆炸现场采访,拍摄了大量十分珍贵的照片,表现出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风范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