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宽
流传至今的古玉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初,玉是美的化身,继而成为神物,最终成为文人富豪鉴赏的清玩。由此可见,玉在我们民族形成与发展及社会生活诸方面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正因为如此,藏玉之风在宋代就大兴于世,而仿古玉的制作,自唐以来也渐渐兴起。而要真正掌握鉴定古玉的手法,就要对中国玉器发展史,玉器赝作史和中国美术史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掌握中国古玉的时代特点、器形纹式、制作技巧、玉料沁色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要有一定的化学、地质学的知识。
我国玉器发展历经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战国、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由于各时期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领域存在差异反映在我国古代玉器上,就成为了它们在各时期特有的艺术风格,包括玉质、玉料、刀功、刀法、主题文饰等方面。如新石器时代玉器多素面,偶有简单文饰。玉的主要用途则在于祭祀天地、祖宗。商周时期,具有大部分仿铜礼器的玉制品,文饰以饕餮纹、蟠螭纹、云雷纹居多。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玉器出现了特有的蒲纹、乳纹、卧蚕纹、谷纹和乳钉纹,玉印及玉佩在人们生活中也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玉器是我国玉作的第二高峰期,其代表为简洁、明快、犀利的“汉八刀”。寥寥几根线条,人物、动物的形象跃然眼前,栩栩如生,同汉代石刻艺术如出一辙。隋唐五代,高浮雕、透雕玉器大量出现,文饰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并受佛教影响,出现飞天、人物、缠枝花、鸟兽纹、葵纹等式样。这一时期,玉器在生活中较为广泛的应用于装饰。宋元之际,复古之风兴起,大量仿古玉器出现,玉器也成为文人的清供之物。这一时期的玉器文饰主要为蟠螭纹、回纹、乳钉纹、凤凰、牡丹等为饰。明清时期是我国玉器发展的最高峰,这时玉制品和仿古玉大量出现,纹饰丰富多彩,乾隆时还出现了大量铭刻御制诗的习俗。
纵观我国玉器发展史,各时期的玉制品都具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因此熟悉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阅读大量史书和玉器专辑,是玉器鉴定的基础。然而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玉质和作工的研究。目前人们对玉器的鉴伪,多重在看纹饰、构图和沁色。而作伪者也就在这几方面下功夫。他们依葫芦画瓢,按古玉图谱依样琢制,其构图及纹饰大可以假乱真,再加上化学腐蚀作旧和人工沁色,使得伪玉更加逼真。因此,光看构图和纹饰是远远不够的。看沁色固然重要,但是一味地注重沁色,也是极易走眼的。清朝嘉庆、道光时玉器鉴赏家陈性云:“更有宋宣和、政和年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时人谓之得古法,鉴赏偶失于辨,或因之获重价焉。”可见,伪沁方法早在宋宣政年间就有,而当今做作伪沁方法已与宋代不可同日而语。据友告,现在伪玉多用氢氟酸腐蚀后以红色树酯油沁透,外裹黄土,其色酷似血沁。又有作伪者以青田石中红色冻石为料,琢成器物,入沸油炸之,取出后质坚同玉,色深如血,宛如脱胎之品,唯手感稍轻耳。故观察沁色也只是玉器辨伪的一个方面。
体味玉器琢之刀工,则是鉴别古玉的重要方面。因为现代人仿制的古玉,虽能达到形象的地步,但却不能出现神似,而古玉出神之处,则在于它特别的刀法。古人琢玉有自己的工具和技巧,秦汉以前双线勾勒,汉代汉八刀,都是当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刀法。古代玉匠以其熟练的手法治玉,并以拘泥于构图的限制,使得玉器自然活泼,栩栩如生。今人琢玉不了解古人琢玉的技巧及使用工具,治出的玉器在风格上就和古玉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只要熟悉各时期治玉的刀工、刀法,则甄别旧玉器不是很难。但通过作工辨伪对于初学者难度较大,是因为初学者不谙熟古玉制作工艺,如果能掌握琢玉技法,同书画家掌握笔法一样,那么,对于古玉器鉴定大有益处。
总而言之,只有多学、多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再加之细心思考才能掌握玉器辨伪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