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明洲
采访第二届农博会以来,已有三年没有去杨凌了。这次去农科城几个单位走了走,感受颇多,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点,就是科研院校所里的不少专家学者,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踊跃地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把科技成果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农科城的十三个科研单位中,就有五六个搞农作物良种研究的,“种子”自然而然地成了这里的“拳头产品”。在记者下榻的寓所附近,就是闻名全省的农科城“种子一条街”。这条街上,卖种子的门面、摊点不下百家。每天清早,来购买种子的农民络绎不绝,还有来自宝鸡、咸阳、渭南等地的顾客。省农科院北门内的露天市场更显红火,多是几家农民搭伙包车来的,一买就是几千斤玉米种子或麦种子。该院的“金种子科技公司”,是省农科院“产销一体化”的龙头种子企业,现有正式职工2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9人。他们除经营两万多亩种子基地外,还经营“金种子公司”下属的11个门市部。据了解,去年“金种子公司”出售玉米良种150万公斤、小麦良种50万公斤,还有油菜、西瓜、辣椒等种子2.5万公斤,销售额达600万元。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选择课题,成立研究中心进行专题攻关,再运用攻关成果服务地方经济,这是农科城专家进入经济大潮的突出特点。记者走进省林科院的大展厅,这类成果比比皆是。围绕陕北农业的支柱产业红枣,该院成立了陕西红枣研究中心,选育出10多个红枣优良品种,推广到枣区10多个县市,新增栽培面积4.7万公顷,产值达6亿元;该院的魔芋研究中心会同有关部门搞的魔芋资源开发和培植深加工技术,获得了省部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成果已推广到秦巴山区20个县市,形成了新兴的区域性魔芋产业,年效益达亿元以上。省农科院土肥所所长周延安,还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所利用修剪下来的苹果废枝条培育优质香菇的事。这一项目是1997年开发的,次年在合阳县的甘井试验站推广,栽培了30万袋,好多农户年收入都在1万至1.5万元左右。今年他们培育了300万袋,已扩大到11个县。周所长说,我省渭北地区苹果面积450万亩,如果修剪下来的废枝条有50%用于发展香菇,就可实现产值40亿元,前景相当可观。
依托本单位专家教授的成果办院中厂、所中厂,成为今日农科城又一道风景线。在西北植物研究所对面,记者看到一个生产野刺梨食品的工厂。一位知情者说,这是该所科技人员办的股份制企业,产值从几万元起步发展到500万元,有七八个产品畅销西安等地。据了解,西北植物所还办了一个植物化工厂,是用野生植物薯芋的根茎提炼皂素,每吨价值47万元,现在年产40多吨,产值达2000万元。以生产无公害灭鼠药出名的“森大科技有限公司”,是省林科院采用社会集资、技术入股的方式办起来的,现在产品已远销广东、云南、湖北等省市,广泛用于农林牧业和城市鼠害防治。
在花木掩映、一片葱绿的西北农业大学,市场经济的大潮也滚滚而来。最引人注目的,要数留法归来的青年教授李华创办的“院内院”——西北农大葡萄酒学院。该院院长助理告诉记者,他们学院是全国农业院校中第一所股份制学院,建教学大楼的300万元,全部来自股东单位的企业。学院创办5年来,培养出近400名专业人才,开发出“李华牌”干白、干红等系列葡萄酒及利口酒20余种,先后获国内外大奖26项次。随着“李华牌”科技成果的推广,使十余家濒于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接着,李华又主持组建了杨凌李华牌酒业发展有限公司,形成以葡萄酒学院为技术依托,以13家企业为生产系统,以8个公司为销售系统的李华牌葡萄酒产业集团。据介绍,现在该公司的产业遍布全国14个省市,产品已远销日本、俄罗斯等国,为发展中国葡萄酒产业闯出一条新路。
农科城的特色在科技,希望在科技。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投入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大潮,杨凌示范区的经济开发一定会迈出更加喜人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