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汝登峰
没有到过“好汉坡”,便不算真正去过长庆局的安塞油田。
两山一谷,谷峭山深,沿着依山傍谷的土路前行,越过一座小站,路的尽头,一条铁梯搭在深谷中突兀吻出的巨岩,又直伸向对面的山角,继续沿着70度的陡坡蜿蜓向上。旁边,近乎垂落的石壁上刻有“好汉坡”三个朱红大字。这便是声闻油田内外的“好汉坡”,一条463级石阶路,一条跨沟攀山的巡井路。
深隐于山塬深处的“好汉坡”,被石油人自称为“千尺嶂”。他们每天数次的从这条山路踩过,去巡视遍步山梁沟壑间的油井。“山高、路远、坑深”的陕北地域特色,形成了安塞油田数千条这样的巡井路,与羊径争险,从断崖穿过,有的远比“好汉坡”艰险难攀缘。然而“好汉坡”又是幸运的,它具有的代表性,使它成为安塞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缩影,成为人们了解安塞油田的一个窗口。
这条小路似乎蕴含着更多的东西。
原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就曾两次来到这里,并在坡前的王三计量站挥毫写下了“安塞油田出好汉,好汉坡前好汉多”的题词。如今,众多的参观者慕名前来,从石油系统的领导、记者、工人学生,到当地村民,许多人自发前来。当人们留恋于小站围墙上题写的“好汉情”诗文,攀行于仰天而上的463级石阶路,或驻足于阶梯尽头那日夜运转不息的油井前,从中探寻安塞石油艰苦人创业的足迹。
探寻的目光将我带到了“好汉坡”,一个夏日的傍晚,落日的余晖轻泻在坡前,一群羊正越过石阶静静地吃草,山顶上沉默的牧羊老汉,黝黑的脸上深刻着岁月流下的皱纹,平日里,除了采油人走过,这便是唯一的风景了。
扶着斑驳的护栏,我一步步的从石阶上踩过,砖石有些剥落,显出经年累月踩过的痕迹,负重而执著,依然沿着陡坡仰天而上。在小路的延伸中,伴着沉重的呼吸,双腿便沉重地挪动,在上与下的迟疑中,我意外的遇到了巡井归来的张伟玲,她是陕西省石化系统的“技术明星”。去年,又荣获总公司“优秀女工”的称号。从1989年小站初建,她便来到这了这里,几年来,她提出的技术措施实施后累计措施增油两千多吨。现在,站上的职工大多是她手把手带出的徒弟。斗转星移,她用青春的身影把寂寥的山塬映亮,用手中的样桶装满沉甸甸的收获。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讲述了小站的历史。
在这山塬的深处原本是无路的。陡峭的岭上只有山羊踩过,自从有了年青的采油人,缀草为绳,手援足攀,路便在无数次的登攀中从脚下踩出。但这又是怎样的一条路啊,几近垂直的陡坡上没有凭依,没有遮拦,深深的谷底仅有的是泛着冷光的青石板。一次山洪、一场大雪,甚至细雨微蒙,想登上这条路便难以上青天了。可正是这陡峭的山路磨砺了石油人,正是这条山路,踏出了安塞油田年产百万吨原油的创业路。小站职工每天肩负着十几斤重的工具,日复一日地在这条小路上艰难攀援,管理着小站两侧山岭的13口油井,使单井产能曾达到了日产5.38吨,达到了安塞油田单井生产的最高目标,在号称“磨刀石”上采油的安塞油田独树一帜。也正是他们,在小站围墙上写下了“要让青春来拚搏,莫将岁月空蹉跎”这样催人警醒,给人振奋的诗文,同样是他们,在这昔日的“无人沟”、“阎王崖”上辟出的小路改为“好汉坡”,好汉两字便逸出多少的自豪和欣慰。
在他们眼里,“好汉坡”已不仅仅是一条跨沟攀山的巡井路,而是一种象征,一处精神,是安塞石油人征服特低渗油田的一条创业路,是安塞石油人搏天斗地,用青春铸就的一段好汉情。
后来,巡井路砌上了石阶,安上了护栏,便成了如今的模样。
暮色遮隐了小路,山下的小站亮起来了灯火,张伟玲也急着要回去了。
小站的灯影中闪现着女工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大多成了家,或做了母亲,在远离城市喧闹的日子里,在这山塬的深处,她们又何曾不象这“好汉坡”上的砖石,朴素而坚忍,在平谈的日子里执著地延伸,直到山路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