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儒
在大雁塔苗圃研讨这部《荒原足迹》,实在有一点象征意味。终南山下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也是一个大苗圃,主人公丁坦是园丁班的班长。苗圃给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植入绿色,无数个“西译”无数个丁坦给人类的精神肌体不断输入生命汁液。都是绿色事业,都是让世界充满生机的事业。
有的影视片,首先以它的艺术魅力,那种精致或者独到的艺术性来吸引你。也有的影视片,最赢人的是精神魅力,是那种通过形象发出的精神力量,假如这种力量又来自我们熟悉的朋友,便会被真实、真情、真切多级放大,以致透过貌不惊人的艺术面容和衣着,给我们以触动。 《荒原足迹》属于后者。
丁坦这个人,总让我想起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他对料学、文化热切的追求,对一切求知者出自内心的理解,是一个不甘落伍的民族对进步、对振兴共有的心情。他一旦看准目标便像百米高栏赛那样,排除一道道障碍去达到它,叫我想起也生活在终南山下的另一个人,柳青笔下的“狠透铁”、这位老农认准了目标,便咬透铁锨去达到,最后竟实现了几乎不可能的“达到”。古往今来,黄土地上住着一个庞大的“狠透铁”家族。
丁坦想着要为社会结结实实做点什么。他从人的社会作为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以对群体的有为衡量个人的作为。这种入世的社会有为主义,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教育家孔丘老先生。中华民族都是孔老先生的弟子,都是有为族。
丁坦喜欢探索荒原,喜欢踏荒、拓荒,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开别人不开的地。他很有一点创造意识和求异思维。在高考录取生之外,他想到了落榜生;在公办大学的森里里,踏一条路走向民办私立大学;在原有的大学教学和管理运营方式方法之外,创造新的教育体系。拓荒是对人勇气、智慧、毅力、能力的更大考验。荒原上的足迹是创造者的足迹,是通向人类认知和实践新领域的足迹。
他还有一种和改革开放时代同步的多维融汇精神。“西译”的成立和成功,是改革开放融汇社会力量办学的产物,它为改革开放培养复合多维型人才,也用改革开放的方法培养人才——对内全封闭教学,对外则有广泛的国际交流。
以人们熟悉的真人为原型的纪实性作品,能让我们跳出具体人,引发对民族精神和时代发展的许多共鸣,我想,便有了超越题材的价值。(肖云儒:省文联副主席,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