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惠梅
中南海丰泽园的西厢房既是毛泽东的书房,也是他的主要藏书阁,36个两米多高的木质棕色书柜摆满房间四周,藏书总数有5万余册。
藏书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藏以致用,于书中求知;二是以藏为主,仅注重图书的收藏价值,如抄本、珍木、孤本、善本等。毛泽东藏书属第一类。毛泽东对书籍的收藏价值无所苛求,藏书标准主要是齐全。他曾经提出将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配齐。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往北京,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出版社,在香港等地还设有分馆。至1997年建馆100周年,已经出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类图书3.1万余种。若依此推算,解放前的50多年中,至少出版近万种图书,别说是私人藏书,即便是北京图书馆也未必能收齐。毛泽东的这一愿望终未实现,成为一件憾事。
在丰泽园的正房菊香书屋,墙角几个书架摆满了书,饭桌上、茶几上、宽大的床上,也无处不放书。毛泽东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些书中,常注有批语,勾画有各种圈点、符号、标记等。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评注二十四史》,即是根据毛泽东在书页旁标注的批语编撰而成。毛泽东最珍爱的一部书恐怕要算《资治通鉴》。他说:“这部书我读过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毛泽东不喜欢从西方引进的藏书票,却托人刻了一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藏书印。翻开毛泽东的藏书,每一册的扉页均盖有“毛氏藏书”印章。这枚印章是1963年毛泽东托上海著名篆刻家吴朴堂镌刻的。吴先生为了刻好这枚印章,查阅了不少资料,构思良久,煞费苦心,因“毛氏”两字笔画较少,而“藏书”两字笔画多且繁,一疏一密,颇难布白,最后选择了铁线篆。毛泽东甚觉满意,便将所有的藏书均盖上这枚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