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记者前来采访,满手老茧、衣衫褴褛的郭志德“扑通”一声长跪在地,老泪纵横,泣不成声。他说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更想不通自己辛辛苦苦在乾县这块土地上挥洒汗水50余载,如今晚景竟如此悲凉凄惨——
今年已72岁的郭志德17岁便经亲友引进,从河南孟津县来到陕西乾县大杨乡以打铁为生,1957年被县上正式招工。后来大杨乡综合厂要上铁匠活,便将这名铁业技工要到厂里工作。几十年里,郭志德凭自己的厚道和好手艺赢得了周围四邻八乡村民的尊敬。转眼到了1981年,老汉办理了退休手续由儿子郭彦林顶替当了工人。谁知好景不长,到了1983年大杨综合厂由于效益不佳而解体,儿子失了业,而郭师傅由乡上每月发放的42.5元退休金也一次比一次难要了,直到1986年预借到400元后,再找谁也没用了。
在这以后的日子里,郭师傅与体虚多病的儿子两人相依为命,重操旧业每日艰难地在异乡谋生。
在不知奔波哀告了多少次之后的1992年12月,当时的大杨乡政府领导鉴于“郭志德原系大杨公社综合厂工人,县下达指标的职工,由于体制改革,综合厂解固(记者注:原文如此),该人工资无法解决,生活无能为力,……为了解决该同志的困难问题,将原综合厂的北边大门地方给郭志德作为自己建房,自行生产销售而维持生活,地方总长15.5米,宽14.5米,其他人不许侵犯”。于是郭师傅与儿子在住进这里的7年间,翻修了原有的瓦房,又新盖了1间新瓦房,临街打铁。
不料,今年4月初,大杨乡政府以“搞小城镇建设”为由,又出台了一纸决定否决了上一届的决定,将给予郭师傅与儿子赖以栖息、生产的地皮高价转卖给他人使用,勒令郭氏父子搬走,理所当然地遭到了反对。5月20日上午,大杨乡政府领导带领数十人闯到郭家,不由分说强行拿出东西将房子推倒,致使直接丢失财物数千元。几天前被人无端毒打卧床的儿子不愿离开,乡上竟雇用他人强行用被子抬到一辆“黑豹”农用车上。急驶中因马力不足滑坡而下,儿子从车后边掉入车辆之下,致使车后轮从其前胸碾过。最后虽也送往医院,乡上见无生命之虞便草草了事。
6月14日,记者来到位于王乐村的大杨乡政府,在气派的贴有磁砖的乡政府楼里找见了分管“小城镇建设”的副乡长程伟,他先是答应找乡长,后又说乡长不在,最后连称有事上了一辆“桑塔纳”匆忙走掉。后来终于见到了乡长董俊科,他称郭志德是什么身份,退休金由谁发放尚不清楚;拆郭志德房子是正当的政府行为,因为郭对该房没有产权,而地皮属于乡政府,对郭已作妥善安置,郭对此十分感激。记者要看城镇拆迁的具体集资材料及郭彦林病历,董乡长让下午上班再来。下午记者来到乡政府久等不见,3点多钟经人指拨才终于在乡政府门外一家饭馆套间里见到了正在与数人一起用餐的董乡长。他称其它文件因人不在不能取出,让记者看了乡上集资的几个原则性东西。为了实地看看大杨乡“妥善安置”的郭志德父子的现状,我们走进了镇政府斜对面不远的一个小院子,但见院内荒草丛生,前面已承包给别人。郭师傅家在最里面,而门又朝里开,只有绕到房后才能进去,被拆下的门窗杂物扔了一地。在两边窗棂破旧没有玻璃的屋子里,年届40的郭彦林正蒙头躺着,胸口痛得直呻吟。此时已近4时,他父子由于生计无着,仅喝了一碗稀饭。
从郭家出来,十几位当地农民围上了记者,他们都为郭师傅一家抱不平。
本报记者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