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耀增
俗话说,不吃面不看线,不算到过合阳县。线,指的是合腔提线木偶戏,俗称“线戏”,这是合阳县独有的地方剧种,据传“始于汉而兴于唐”,其音乐、唱腔、木偶造型和提线技巧都别具一格。清光绪年间,全县有七十多个戏班,就连梁山脚下一个只有二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杜家塬,也有自己的一套戏箱,可见合阳人爱看线戏的程度。但平时总不会天天都有戏班来唱,巧手的农家妇女便把线戏搬上了窗格,由此衍生出合阳独特的窗花品种——纸塑窗花。
一幅纸塑窗花选取一出戏里的一个典型场面,就象电影里的定格。人物造型与合阳线戏传统的偶人造型如出一辙。头部用白布裹着棉花包好,然后画眉、点睛、涂上胭脂,身体则是用彩色纸剪贴而成,贴在窗纸上很有立体感,所以群众俗称“出花”,即“突出纸外的窗花”;又因题材多是戏曲人物,故而又叫“人厢”。一般的一个窗格一出戏,每个窗格如同一个小舞台,没有背景,突出人物,干净利落。人物造型简洁淳朴,神情生动,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碰到娶新媳妇时,便早早地请来巷院中的能人巧手做“花窗”,内容也都是《梁祝》《天仙配》《蝴蝶杯》《对阵招亲》一类表现爱情的戏,再配上大红“喜”字和龙凤图案,把个农家小院装扮得红火亮堂,增加了无限的喜庆气氛。
过年自然也是农家妇女展示手艺的机会,满窗的戏曲人物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阳光从窗外照射进来,人物好象是活的,仿佛又把人们带进了剧场。隆冬季节,人们坐在热炕上,窗外白雪皑皑,窗格上五颜六色,老年人指着纸塑窗花,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戏曲故事;年轻人神情专注,听得津津有味,活画出一幅祥和幸福的农家风俗画。
合阳农村会做纸塑窗花的巧手很多,新池张家庄的罗占花大娘最为出名。罗大娘识字不多,但艺术感觉特别敏锐,看完一场戏,脑子里便留下了几个生动的场景,第二天便能用剪子铰出来。她剪的窗花人物造型夸张又不失其真,色彩艳丽却又搭配和谐;工艺上更是讲究,只有米粒大小的璎珞也剪得有棱有角,绝不马虎。她剪的纸塑窗花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有二十七幅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画中戏”民间美术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全部收藏;《人民画报》、《中国报道》(世界语版)、《中国妇女》(英文版)等数十种报刊介绍过这位身怀绝技的农村妇女。1996年,陕西省文化厅授予她“陕西民间美术师”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