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凤来
不断深化的改革和日益扩大的开放,在给国人带来丰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把许多问题横亘在我们前面的道路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假演唱、假新闻、假冒伪劣商品等表明,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诚实守信等做人之本,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据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对列出的10项道德品质的选择中,“诚实”、“守信”的选择仅为32%”
表面上看,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市场经济竞争的残酷所致。其实,信用是市场存在的前提,市场经济原来本就是信用经济,没有诚实守信这样的道德规范做基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不可想象。温州曾以制造假货而闻名全国,造假的名声一度成了温州经济发展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温州人最终觉醒,痛下决心,打出了质量立市的响亮口号,踏上了坚实的致富道路。有经验的外商已经注意到,大凡在中国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做生意,与人打交道一般比较“放心”,相反在与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合作时,类似给了货款见不到货或其他违约情况经常发生。不仅如此,缺乏诚实守信,还会在政治领域造成危害,腐败就是典型的表现。这种行为的起点就是作假欺骗、阳奉阴违。倘若这种信用失常现象进一步下去,无疑将阻碍经济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危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正因如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把诚实守信放在了自己道德规范中非常重要的位置,无一例外地反对虚伪和欺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诚实守信的沦丧,切实扭转诚实导致利益受损,而欺诈却能带来利益增加的现实。当务之争,就是要建立一种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社会机制,全力为诚实守信的行为作保障。要运用法律这种手段,确保诚实守信尽快回归。目前,我国已制定了许多保护公平交易方面的法律,来促使人们来遵守经济合同,反对和惩罚通过各种欺诈手段获取暴利的行为。这必将同正在各行各业广为推广的公开承诺服务一样,对净化社会风气中的种种丑陋现象产生积极影响。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组成并生存发展下去,诚实守信是一种重要的“粘合剂”。没有这种:“粘合剂”,人们很可能进入到尔虞我诈的无规则游戏之中。那样,岂不悲哉?
今日的中国,不能没有诚实守信。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更不能没有诚实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