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令青
众所周知,陕西是我国有名的科技大省。它拥有各类科学研究机构854所,普通高等院校42所,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余万,在全国占有相对雄厚的科技实力。然而,近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陕西在科技活动人员、科技活动经费及科技产出等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十分明显,与排在全国前面的北京、上海、山东等存在明显差距。
从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来看,总量及占人口比重较大,但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比例较小。
1997年来,陕西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共16.6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9.9万人,总量都排在全国第8位。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虽不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但有高、中级职称的人员,他们是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骨干。这类人员在全省科技人员中水60%,只排在全国的第24位,低于全国65.3%的平均
水平。
从科技活动经费来看,总量大,但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1997年,陕西的科技活动经费使用总额为45.4亿元,总量排在全国第9位,与北京(183亿元)、上海(129亿元)、江苏(109亿元)存在成倍差距。
在全国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中,政府资金只占25.8%,单位自筹占51.3%,银行贷款及其他分别为11.9%和11%。而陕西科技活动经费的筹集中,政府资金占绝大部分,为筹集总额47.9亿元的44.8%,单位自筹只占28.7%。与全国总体比较,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显然不够合理,作为科技活动的主体,企业及科研机构自筹资金明显偏少,对国家的科技投入有较强的依赖性。
但从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来看,陕西无论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还是人均水平,在全国都处于较高位置。1997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的只有3个,我省为1.1%,明显高于全国0.64%的平均水平,只次于北京的2.9%和上海1.2%。
从科技产出来看,虽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但优势不明显。
科技产出包括科技著作出版。专利申请,专利受权,技术性收入,获奖成果等。陕西的科技论文发表及科技著作出版,1997年分别为19711篇和1037种,总数都排在全国第8位。但专利申请总量却排在全国第14位,全年专利授权量排在全国第13位,与北京、上海都存在较大差距。
耐人寻味的是,我省的科研与发展经费投入仅次于北京与上海,然而,1997年全省的技术性收入才7.3亿元,总量排在全国第12位。按每10万人口技术收入计算,我省为205元,在全国排在第8位,高于全国182元的平均水平,但远低于第1位北京(3833元)和第二名上海(1444元)。这就是说,投入大而产出少。细细回忆起来,陕西近几年叫的响的产品也就是“505”、“阿香婆”、“脑心舒”,但这些产品并无多少科技含量,真正科技含量高的、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太少。
好在这—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最近西安市科委从数以千计的最新科技成果中,精选出十大技术领先、市场广阔的重点科技项目,列入1999年度“西安科技成果转化工程计划”,并已启动实施。愿这十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启动,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