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早已被许多人视为座右铭,而王平对此却有自己的见地。他认为,不知足才想改变,有改变才有进步。假如人类在学会用火之前就知足常乐,今天的我们也许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
王平是航天四院7414厂二车间一名车工,今年26岁,近年来,他成功的车出了各种军品壳体、喷管百余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1997年王平被评为厂级先进生产者;1998年被评为院级先进个人;1999年被评为院级优秀共产党员。
王平进厂7年7次获得厂、院级先进,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
学生时代的王平从不满足完成好作业或考试得百分,而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巩固、再巩固。因为,他深深的知道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平,怀着一腔热血准备大干一番。可几年下来,虽有些成绩,但在实践中他愈来愈感到知识的贫乏。94年他自费报考了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从此,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为弄懂一个难题,他冒着38度的高温挤公共汽车行程20多公里上门请教老师。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
93年,王平在加工半自动锯床某零件时,由于看错了量尺读数,将一孔尺寸多车了10毫米,造成该零件超差报废。这件事给他打击很大。从那以后,他不管做任何事都特别上心。工友们说:“王平变了,干起活来像绣花”。可王平心想,我绣的是航天事业的大红花,不精雕细刻怎经得住风吹雨打。
“薄壁件”因其易变形,难加工被车工视为“咬手”的活,可王平仅98年一年就干了20多件,且件件一次合格。
某军品收敛段,壁厚最薄处只有2毫米,公差要求仅为0.039毫米,以前用卡爪固定时,变形大,很难一次加工合格。王平在仔细研究了工件后,大胆设计了一套胎具。此胎具不仅把原来径向夹持力固定变为轴向卡板压紧力固定,而且增加了固定时的受力面积,有效的解决了变形问题。
某军品密封槽属筒内加工,难观察不易测量,公差要求为0.072毫米,王平根据筒内深度长及加工要求把90度偏刀刀杆加长,刀头磨成长3.5毫米,宽2.5毫米,带弯度的特型端面切槽刀。由于加工长度短、且不易观察,他就采用手动小托板进刀的方式加工。测量时,千分尺无法进入测量区域,他采用卡板测、卡板无刻度,不能直接看出加工余量,他凭经验估计,就这样车了测,测了车,反复操作了十余次,最终漂亮地完成了该密封槽的加工,在以后的类似加工中,他采用这种方法先后干了8台,全部一次加工成功。
不知足的王平也有知足的时候,王平从不因活难干、工时少找车间领导讲条件。有工友问他:“工时不够找领导,也没啥不对的,你为什么从不找领导要工时”?他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
工作上永不满足,不断解开前进路上的一道道方程式,这便是王平这位普通共产党员的追求。 (谢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