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不断有群众向本报反映大荔县县城东新街多年失修,路况恶劣。为此,记者专程赴大荔县进行了采访。
东新街位于县城东关,是通往县城东部工业区的主干道。在这条道路两侧,分布着大荔县第一造纸厂、永红棉织厂、陕棉十三厂、县电机厂等数家企业,拥有职工共5千多人,居住人口近万人。据记者了解,这条仅有400多米长的道路已近十年没有翻修,而且一直没有路灯。记者看到,整条道路水洼处处、泥泞不堪,车辆、行人只能沿道边行走。垃圾、瓜果皮随时可见。污水坑更成蚊蝇的栖息地。周围居民说,每逢雨天,整条东新街就成了白茫茫一片的水乡泽国,根本无法通行。经营载客机动三轮车的司机们更是怨声载道。一位姓刘的司机说,有好几次他驾驶着三轮车,由于路面不平、颠簸剧烈而连人带车摔倒在烂泥路上。7月13日下午三点左右,在记者采访途中,就目睹了一辆机动三轮车翻倒在泥水坑里。陕棉十三厂的职工们反映,由于路烂难行,每到雨天他们都不敢上县城去购物,上下夜班的职工对这条路忧心忡忡。因泥泞而摔伤时有发生。细纱车间女工王爱玲就是在上夜班途中不慎失足,造成踝骨骨折的。据陕棉十三厂厂办的一位负责人说,关于对东新街的整治问题,厂里先后多次向县人大、县政府反映,并在人代会上提出过建议,但始终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与答复。面对烂糟糟而无人过问的东新街,周围居民在摇头叹息的无奈之余,把这条路戏称为“西北第一烂路”。
带着群众所反映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县人大办公室一位姓孟的干部说,1997年在县人代会上,有代表将东新街的整治问题作为建议提出过,但一直不曾列为议案。县政府的一位干部则解释说,去年县政府搞城市改造,已花费甚巨,目前财政上比较紧张。陕棉十三厂作为地处东新街上最大的企业,应该为道路改造作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县政府办公室张主任表示说,县上对这一问题也很重视,将作为群众关心的实事尽快予以落实。
而陕棉十三厂则认为,道路改造属于市政建设,应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予以实施。政府将问题推给企业,只能加重企业负担。该厂财务部门出具给记者的一组数据表明,自1990年至1999年6月底,厂里上缴的城建税累计为121.54万元。厂方强调,作为纳税企业,为什么享受不到应有的回报呢?
无论怎样推诿,问题总该有一个解决的时候。相信一条紧挨着县城的烂泥路总不至于永远“烂”下去吧。
本报记者 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