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说话“购货券”

2023年10月07日

图文/周继厚

1998年,中国革命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反映改革开放20周年社会变迁的文物。消息一经新闻媒体发布,各界人士纷纷响应。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群众共捐赠各种实物近万件。其中票券最多,达2000多件。

票券既是商品紧缺时代的产物,也是平民艰苦生活的见证。商品越紧缺,票券越丰富。50—70年代的票券,从种类来看: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烟票、煤票等;从用途划分:有工业品购物证、购货券、工业券;有农副产品鸡蛋票、豆腐票等。从地域划分:上至粮食部、商业部(全国通用票券),下至街道居委会、农村人民公社(临时票券)都发行过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票券。地方有关部门还为驻军发行专用票券,凭票定量购买指定商品。城市多一些,农村少一些,供应品种、标准也各有不同。这些票券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改革开放后,商品日益丰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这些票券也先后退出历史舞台。随着票券被大量销毁丢弃,其数量品种也越来越少,市场价不断攀升。原来只需3—5元一套的地方粮票,目前可卖到20—30元。一些稀少的“语录粮票”套票,高达上百元;早已作废的“购券”(或称“工业券”),如今也几元、几十元一枚。人们已逐步意识到票券的价值,收藏爱好者也越来越多,一股票券收藏热正逐步升温。

在各种票券中,除粮票而外,购货券是其中比较独特的大类(如图)。这类票券,是当时发放给城市居民购买轻工业消费品的凭证。大件的如“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等高档消费品;小件的如铝壶、瓷盆、灯泡等普通日用品。印制比较精美,有图案和花纹,还印有发行单位、年代、说明等。如贵州省“安顺市革委会贸易办公室”1969年发行的民用工业品工业券”,正面有“日用工业品图案”,印有“要节约闹革命”语录;背面还有说明:“本券系无价证券,不记名、不挂失、不准买卖。市区流通。”

当年,如购买一辆自行车,除了要按国家牌价支付现金,还需攒足数张“工业券”才能如愿。有钱无券,或有券无钱,都别想成交。在筹集票券过程中。还要顾及“过期作废”之规定。自由市场(俗称“黑市”)虽然也有此类商品交易,不仅价格高(一倍以上),而且买卖双方均属违法行为。所以人们对此类票券极为珍视,多数都用掉了,存世量很少。

这些票券,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峥嵘岁月平民生活的酸甜苦辣。票券的兴衰沉浮,标志着我国经济形式的巨变——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曲折过程。透过这些票券,人们不由得从心底爆发出这样的感叹:社会进步了!收藏这些票券,可以使我们抚今思昔,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今天。

上篇:生命的希望
下篇:“老革命”的故事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7/1999072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07/23/258312.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