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事关国计民生和生态平衡。既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又是_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桩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
1998年夏天的特大洪水,引发了人们对长江的忧思。长江上游赤贫地区70%至95%的财政收入竟然来自森林采伐,这种“木头财政”直接导致水土流失,造成长江中下游河床抬高和河水泛滥。再看黄河,自1972年出现首次断流,1977年更是发生汛期断流,断流意味着每一公里损失1000万元,仅山东省就损失135亿元。一条孕育中华文明的伟大河流仿佛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
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横贯关中,其水被污染成黑色,散发臭味,皆因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废水等巨大的污染所致,究其原因纯属人为。我省的大气污染治理力度虽有所加大,但污染主要指标依然严重超标,13个市(县)建成区年日均值全部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圣地延安主要河流水质恶化的趋势虽得到初步控制,但延河延安市上游段超过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市区下游延长段枯水期水质超过国家地面水五类标准,已失去了农灌水的功能。洛河的污染也影响到了下游地市的农业灌溉。子长、安塞、延川、延长等县的水源,同样受到石油污染及其他人为破坏的威胁。
伴随着触目惊心的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还有光污染、热污染……可以说,现在的环境污染,已不仅仅是危及下一代了。实际上,我们现代人已经在领略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凡此种种,无不为我们敲响了环境保护的警钟。当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之严峻,很大程度上同国民的环保参与意识偏低有关。最近一项由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联合进行的、我国首次范围最广、样本量最大的一次全国规模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显示: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是明显的“依赖政府型”,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把环保这一全社会均有责任、均应参与的事业,认为主要是政府的事。
殊不知,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同样令人咋舌:一个人每天平均要制造0.9公斤的垃圾,5个“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一个人因洗头发、洗澡、洗衣服等一天平均制造的200公升的废水在污染着河流、大海和土壤;一个人每天平均耗用20克的化学日用品在污染着整个社会大环境。事实上,工业污染只占总污染的41%,家庭污染却占了59%。由此可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是与我们每个公民息息相关。
有报道称,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时,曾将拟废弃的旧电池背回本国,放置在旧电池回收站里。连外国人都不愿污染中国的土地,我们自己还有何理由到处抛弃毒性较大的含汞电池呢?另外,北京的许多大超市目前正在推广使用“布提兜”,其目的就是为减少塑料袋的用量,进而改善首都的环境状况。我省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地的大型超市为数也不少,可否也有意识、有目的地推广使用“环保提兜”呢?
环境问题的治理和解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包括社会和人文因素在内的综合社会工程。它不是短期内解决了就可高忱无忧,一劳永逸的问题,而是需要子孙后代长期坚持下去的事业。最重要的是,它不是局部的和地区性的问题,而是全局性的涉及到社会各方面利益冲突与调整的问题。因此,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获得制度与法规方面的有力支撑。也只有建立了全社会性的环保制度和环保法规体系,才能调动全民参与环保事业的热情。
总之,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环境科学,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21世纪面临的伟大事业,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各方面乃至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才能把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陕西带入21世纪。
让我们通过这组《保护我们的家园》系列报道,再次敲响环境保护的警钟!
本报记者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