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校扩招受影响最大的、经受严峻考验的不是公办高校本身,而是风起云涌的民办高校。
一组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96年到1998年间,陕西民办高校处于发展较旺盛的时期,已注册发证的就多达200家,但到了今年6月份,省教委公开公布的数字只有62家生存下来。而这一期间,正是陕西高考落榜生最多的时期之一,大约每年有10万人左右。可今年陕西的高考人数是13万人,除去计划、扩招生等,剩下不到7万人,可以说比往年少了五分之二,更糟的是这已是全国普遍现象,甚至有的省市录取的人数,超过了落榜的人数,且明年、后年扩招人数将进一步增加,成人高校也从去年全国招收90万人增至今年100万人。五大生的其它院校也都在扩大招生,陕西民办高校万人以上学校就有两所,500人以上的有30多所,今年的招生量估计在五六万人,形成了全国民办高校的硅谷,也是全国民办高校竞争最激烈的地区。
落榜生如此多样的选择,对于不享受国家补贴,完全靠自筹和积累发展的民办高校像是火烧了屁股坐卧不宁。没有了生源,自然失去了发展、生存的基础。他们纷纷亮出看家本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争夺落榜生。
刊登广告是各家民办高校必不可少的手段。进入7月份以来,陕西各大传媒上,占据显著版面和黄金时段的广告有相当部分是民办高校的广告。实力雄厚的甚至拿出几百万元在全国、省、市各主要媒体上尽展风彩。能拿出几十万元的可以说不胜枚举如西京大学、陕西高科技培训学院、西安科技商贸进修学院、规模小的也不甘心销声匿迹,而是小打小闹,遍地开花。除此外,路牌广告,各校自印的宣传品,他们自己雇的宣传员,遍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有的把资料送到了住户的家中,一些民办高校由于招不来学生,干脆连录取分数线也不要,来者不拒,甚至派出自己的学员,以介绍一名回扣或减免多少钱为诱惑。落榜生几乎每人都能收到好几份民办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也不知他们从哪弄来的地址。
对于大多数的考生,他们家长的心态是复杂的。自己的孩子考上计划内的,够上扩招指标的家长,又嫌学校、专业不好。不让孩子上吧,明年还不知怎样呢。没有考上的学生的家长心里更是复杂,让孩子补习一年吧,明年也是个未知数,何况一年的开销不是一个小数字。他们往往要反复比较,咨询,慎之又慎,可以说家长对孩子就学这步棋走得好累,看得比他们以后的嫁娶都重要,因为这是关系到孩子未来前途的大事。
全国最具实力的西安翻译培训学院院长丁祖怡告诉记者:放眼21世纪,最大的资源是智力,最大的财富是智慧。从事人才、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教育,将成为决定未来的最重要的产业。十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一直未曾中断,有人称,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次最大的改革。从最初的点滴尝试,到迅速波及全国的高校改革。从对地方高校大刀阔斧的裁撤,到教育巨擘痛苦的分娩——新浙江大学的横空出世,调整、共建、合作、合并先后热及全国。尤其是普通高校的扩招,从南到北,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事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时刻,各高校都在思索着自身的命运。尤其对民办院校来说是一次挑战:将会有部分民办院校一败涂地。尤其是那些租赁校舍,没有硬件设施,不具备办学实力的将会在下个世纪从人们的眼中消失。大浪淘尽将会使真正有实力的民办学校更受人们的欢迎,更受学子们的青睐。
为此记者走访了一些曾经为自己落榜的孩子选择民办高校的家长及教育工作者。都认为不久的将来民办高校肯定会成为与公办高校并驾齐驱的两个轮子。但就目前来看,民办高校存在着鱼龙混杂的现状,有的听起来,看上去冠冕堂皇,实际教学上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独到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给学生的分配求业带来困难。他们这里告诫落榜生及家长选择学校时,首先认准这个学校被社会和政府认知的程度;其二,它所培养的学生适应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就业率如何。我省的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培训学院1998年秋季招生录取的6800名新生中有1200人在500分以上。几年来越来越多的考生为了一个好专业,为了一个好的管理模式,放弃了公办高校来到西译院。他们看中的就是“外语+专业十现代技能”适合市场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王维君赵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