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空中英雄。
他先后飞过18种型号的飞机,安全飞行3658架次1722小时,完成科研试飞912架次650小时;他先后参加过5种飞机的定型试飞,在13种机型上完成科研任务120多项,主动承担了60多项复杂风险科目,飞出了歼八Ⅱ飞机的最大速度和最高升限,并19次正确处置空中重大险情;他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8次,航空总公司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1987年7月他出席了“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88年4月被中央军委授予“试飞英雄”荣誉称号,并获“一级英模勋章”。1991年荣获“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
他就是兰州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试飞员学院院长黄炳新。
未曾谋面,在记者头脑中便勾勒出一个高大魁梧的形象。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2周年前夕,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试飞英雄,身高刚够1.7米,体重不过69公斤,确实貌不惊人。刚交谈几句,记者便被蕴含在平凡外表背后的无私无畏的军魂深深打动,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话题首先从参军入伍谈起,黄炳新操着家乡河南南阳的口音说:“1964年12月,我刚过16岁,抱着见见世面的想法,我死缠硬磨地从民兵连长手里要到了最后一张入伍体检表。1966年,我被师里选中,进入航校学习飞行。经过六年的学习和训练,我成了一名科研试飞员,面对当时我们国家飞机性能不强、只能靠导弹对付的状况,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沉重。”
记者问:“从事这种与死神打交道的职业,你是否想到过自己的生命危险?”老黄笑着说:“生与死的考验,是对试飞员最严峻的考验。从当试飞员那天起,我就抱定了为祖国航空事业献身的信念,即使哪天在试飞中遇到不幸,也要象殒落的流星那样.在空中留下一道光芒四射的航迹。当然,光不怕死是不行的,越是冒险的工作,越要讲究科学。每次试飞我都做好充分准备,预想空中可能出现的险情和处置方案,所以一旦死神与我纠缠,我都用沉着冷静把它挡了回去。”
谈起在去年珠海国际航展上引起世界极大瞩目的中国“飞豹” (FBC—1),黄炳新的言谈之中充满了自豪感。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研究、自行制造的全新型歼击轰炸机,老黄作为这种机型的首席飞行员,在定型试飞的八个春秋里,披肝沥胆,纵横蓝天,与死神角斗,与苍天较量,在数十次空中险情面前,毫无畏惧,超常规地书写了一部回荡天宇的试飞战歌。
黄炳新在驾驶FBC—1战机进行中空超音速试飞时,曾两次出现剧烈振动现象。为了确保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试飞进度,老黄又一次驾机以每小时1100公里的速度进入5000米高空进行排故试验,果然振动现象又出现了。就在此刻,又发出“咚咚”两声巨响,飞机顿时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他随即蹬舵飞机,没有任何反应,原来飞机的方向舵飞掉了。
这是老黄从未遇到过也从未听说过的重大险情,也是中国航空史上从未有过的空中险情。在这个危机关头,作为试飞员完全可以弃机跳伞求生。为了保住新机的生命,老黄决定以“人在飞机在”的无畏气概来斩断死神的魔爪。
惊心动魄的考验,震撼苍天的磨砺,他开始返航。无舵飞机在迅速降落时,只能靠副翼起作用,稍有偏差,就会机毁人亡。经过意志与力量的较量,老黄终于飞回跑道,安全接地………他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这是英雄的胆魄,这是斗士的胆略,更是中国军人的风骨。
1996年底,已年近半百、身为空军大校试飞员的黄炳新宝刀不老,在国产某新型战机的科研定型试飞进入冲刺阶段的时刻.两次试飞受挫,黄炳新主动向有关部门请缨。最后老黄同战友在某海湾上空,又一次上演了惊心动魄、化险为夷的精彩一幕。
这次成功的试飞,不仅使黄炳新实现了他驾驶该型战机最后一次上天的夙愿,而且为这架新型战机的全部定型试飞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报记者田勇刚